本文姨妈是女性励志榜样,也是作者继《小姑的一哭二闹三笑》之后,又一篇亲情记实散文。读后让人重审道德、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反思我们最终要活成的生命模样。而不是坐享物质富足又不断心病来袭,在各种欲望里失去做人准则。
姨妈要盖房子,我从小就知道。
等了近50年,78岁的姨妈终于盖好了房子。
78岁的姨妈,婚后近60年,除了照顾常年生病的公公、婆婆和姨夫,至今还照顾着与她同龄的78岁聋哑智障小叔。
姨妈的身心累不累,我从来没听过她诉苦。土生土长的姨妈,远看像弥勒大肚佛,近看是退休老干部。
78岁的姨妈,玩起来就像8岁。
我自幼爱生病,5岁时,寒冬腊月,春节临近,父亲给我吃药打针高烧还是不退。情急之下,母亲抱着我在冰天雪地,一路跌跌爬爬步行40多里,去姨妈家求助高招。
姨妈用手掐完我的印堂,拿着饭碗盛起水,用筷子和她剪的小纸人站在水里,再点燃白酒和艾叶,一边在我头顶环绕,一边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我家有个小精灵。病魔鬼怪赶紧走,仙姑娘娘快救命。”接着,她给我灌下自制的苦中药,加上火疗额头、针扎食指后,高烧果然退了。
姨妈用这神奇的方法,不知为多少孩子妙手回春。
姨妈没有上过学,却能打算盘会写字,还懂中医和周易。
姨妈没学过艺术,捏出的面人和动物活灵活现,剪纸与刺绣在指尖上飞来飞去。
姨妈没钱盖房子,她要帮婆婆家还旧债,还欠了一堆婚后债,但她治病救人从来不收钱。
小时候,只要去姨妈家,她就高兴得像过年,整天想法做好吃的。那柔线细长、黄花蛋汤飘动的酸汤手工面,口齿留着麦香的花馍、鸡肉、麦饭、干粮和血条汤,至今令人向往。走过许多地方,吃过无数美食,从没尝到比姨妈厨艺更好的农家乐。
在我心中,姨妈就是杏林高手与美食专家。
一路走来的姐妹花
姨妈自幼当了童养媳,纺线织布供养出大学生丈夫。谁知丈夫工作不到1年提出离婚,他让姨妈自由选择家产作为补偿,表达自我高飞后的馈赠和歉意。
看着不到2岁的儿子,面对丈夫的友好态度,21岁的姨妈一夜间白了头发。嫁出去的女,离婚后去哪儿住?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选择什么都不要,只想带走放心不下的幼儿。婆婆得知后,大哭大闹,以死相逼,也没挽回城里儿子必须与乡下妻儿分手的决定。
姨妈在休书上签完字,就背起娃先去找草堆、住破庙避寒,后到亲戚家轮流避难。
姨妈离开村庄的那天,正值关中高原腊八节,北风呼啸,寒风刺骨。婆婆与左邻右舍拉着她的手,难舍难分,哭声不断,姨妈当时竟然悲极无泪,伤极无语。
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流浪漂泊的日子,姨妈多么渴望有个温暖的家。
终于有热心人来说媒,距离舅舅家40多公里外的甘肃省境内某偏僻村庄有个未婚大龄男。新媳妇到婆家,第一次下厨做饭时,才知道土灶台上的锅具、土炕上的毛毡和被子等用品,全是她相亲那天,媒婆和姨夫向邻居借来让娘家人看的,之后早已物归原主。
无锅下米,庆幸有3只可以遮风避雨的窑洞。
有人奉劝姨妈抱上孩子到京城找前夫算账,她却摇头说:我刚走婆婆就去世了,家里接二连三发生意外不幸。夫妻一场,我何必再去火上浇油?即使走投无路,也不能学秦香莲啊。缘分尽了,祈求来的感情就是稻草人。
小表妹带着姨妈与母亲刚刚参观完寒窑景区。
愚公能移山,姨妈志更坚。
她接受命运改嫁,鼓起精气神,设法想法与新婆婆一家人走出困境。她的同龄聋哑智障小叔,随着年龄增大,卧床不起,神智更加不清,姨妈就像照顾亲弟弟一样,无数次从天灾人祸与病魔手中夺回他的生命。
姨妈甘愿充当耕作机,节省现代工具的劳务费。
她常常自己犁地、碾场并打麦,干着男人都扛不动的活。不惑之年,姨妈带着亲人举家搬迁,从山沟纵横的塌窑洞里,第一次住进大平原,与家人齐心协力盖起5间土瓦房。
这房子,下雨就漏水,风吹就扬尘。
这房子,一半是心血浇筑,一半是借款堆起。
这房子,全家人露出笑容开始新生活。
姨妈与姨父生有2个宝贝儿子。
1976年11月23日,她在回娘家途中,发现雪地烂纸箱里放着一个不足满月的弃婴。摸着快要冻僵的身体,她赶紧抱进怀里,一路飞跑着直奔娘家。谁知见到亲人,本来非常善良的外婆突然发愁了:你和3个儿子都吃不饱,再多一个娃,这日子又咋熬呀?
姨妈反而欢天喜地,认为天赐宝贝。她四处打听,东借西凑,兴高采烈地牵回一只大奶羊精心喂养起天赐的宝贝。
最巧合的是,小表妹也体弱多病,越长越像我的亲妹妹。她自幼乖巧聪明,品学兼优,上到高中交不起学费,就跟我出来在师娘单位打工。后在亲友帮助下,自办理发店,成了小老板。
懂事的小表妹,开始帮扶姨妈,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姨妈与女儿一家户外游
上帝让人成佛,必先苦尽甘来。
正当姨妈还完欠款,刚刚松了一口气,计划重新盖房时,大儿子与小儿子在外遭遇矿难,二儿子去新疆打工也杳无音信。大儿子的媳妇,得知丈夫的不幸后,坐完月子不久就留下嗷嗷待哺的女儿失踪了。
大家替姨妈担忧,有人上门安慰,劝她早早卖掉小孙女补给经济困难。姨妈只是仰天长叹:唉,都是我前世的罪孽太多啊。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苦命娃。
66岁的姨妈,乐滋滋地喂养起小孙女。
多一个孩子,多一次福报。她一边照料多病的小孙女,又奔波在西安和老家之间,帮助女儿照看一儿一女。
见官司劝散,遇婚姻说和。这是姨妈做人的原则。
在乡间红白事上,姨妈率先体力揉面、炒菜和蒸馍。300人以上的宴席,在她手里就是玩魔术。长期积劳,腰酸腿肿,汗水时时浸透衣衫从不喊苦。这些艰辛,也只有她的儿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憨厚的姨夫,只能干轻活。
这些年,亲人相继去世。姨妈不但送走了婆婆和外婆等6个老人,还有2个双胞胎舅舅的病床照顾和临终关爱。期间,为了照顾外婆,她留下幼小的女儿在家照看大人。为了照顾小外孙,她留下小孙女在家照看大人。在她心中,每一次善举都是在积累福报。
古稀之年,姨夫去世。姨妈开始筹划盖新房。
这一年春节,16年不知下落的二儿子突然回家了。
小姑曾是两个姐姐物资互助的运输队员。
看着站在面前的儿子,姨妈觉得是神奇幻觉。
时光像刀,铭刻着亲情。时光像风,带走了原样。
岁月无情,母子相逢,陌生得都先愣住。
儿子看着身材发胖的白发亲娘,母亲看着高大魁梧的儿子,两人热泪盈眶,互望对方,真不知如何表达此刻的复杂心情。
本想减轻兄弟负担,重新返回新疆成家立业的二儿子,知道家里现状后,就决定留下来陪伴母亲不再远行,并立誓要与贤淑的妻子一起尽孝,厚养报答老人。
儿子与儿媳夫唱妇随,很快给姨妈又添一个宝贝小孙子。这时,小表妹已经改行做企业,生意越滚越大,经过多年打拼,成了大城市有相当地盘的法人。想起自己的童年心愿,她立即与哥嫂商定,帮助母亲盖房圆梦,并为智障小叔叔安排晚年生活。
小表妹带头出巨资,从动工到选料,子女个个对姨妈的房子规划要求言听计从,两层新楼房很快在繁华区盖好了。
这是姨妈心中的房子。
年近八旬的姨妈,更像新房工程的监理员,亲手设计她心中的房子。后期装修,为了不给儿女添乱,她就独自坐上大班车或者呼叫出租车,穿梭在陕甘两省之间,精心选购自己喜欢的沙发、窗帘和灯具等。
我的超人姨妈,您让多少晚辈甘拜下风。
有人到处请求政策救助,您从来都不争当贫困户,向政府开口去要一分钱。
年近八旬的姨妈,依然关爱比她小一点的妹妹。如果我的母亲在老家,她就一大早蒸好热乎乎的包子,叫上出租车从甘肃送到陕西亲人的家,亲眼看着妹妹吃喝好才放心返回。周而复始,乐此不疲。姨妈走着自己的路,又经常叮咛晚辈要与人为善,尊老爱幼。
作者与老人一起过个集体母亲年好幸福。
去年春节,姨妈和母亲在一起过年。
母亲担心外面饭菜污染,姨妈担心我们厨艺不高。
她就挽起袖子亲自下厨,擀面、炒菜……手工切的金丝线、红丝线和银丝线萝卜与土豆丝等等,让我重温童年的味道,幸福在难忘的团圆年。
亲人欢聚,谈笑风生,忆苦思甜。
小表妹说,母亲的口头禅就是,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从小跟着她借钱,也看尽眉高眼低。但是,母亲宽宏大度的性格,始终影响着我才有今天。奶奶双目失明后近6年里,母亲总是让我把第一碗饭送给奶奶吃,其次就是可怜的叔叔......我婚后也延续着母亲的尊老爱幼。
姨妈笑着说:年轻时吃苦就不是苦,人老了再受苦才是真的苦。你们在福窝窝里更要修好晚年的福报,就是学会遇到任何伤心事,融进肚子消化下去。无论遇到什么人,都要坚持自己的厚道与正道,一定心存好意念……
我常想给姨妈写点什么,总不知如何起笔落尾。直到知命之年,才发现姨妈就是被遗忘在乡下的道德模范。
姨妈,就是我心中的长明灯。离开故土,在我孤独、无助、委屈和迷茫的时侯,总会想起姨妈的笑容。
无问西东,永远善行。
有人到处烧香拜佛。姨妈,您原来就是我和小表妹身边最亲近的大肚佛。您自我觉悟修来的功德,让多少乡邻和晚辈发自内心的上门来敬爱啊。
姨妈的小孙子(右一)非常礼貌懂事
作者简介:赵常丽,女,祖籍陕西长武。繁花香艳浮云在,暗恋湖境尘上荷。喜欢原创,不会模仿。主攻汉语言文学,兼修地理、哲学与中医等专业。有小作获奖,有专集出版,可上网指点。
责任编辑:张颖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