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社会公益事业,传递生活真善美。喜欢文字的厚度和温度,热爱写作的宁静和纯真。坚信作品一定来自心灵深处,是久久涌动的泉水热泪,是时时无语的呼吸声音。是站在大众印象之外,忘记小我的习惯性独立思考,并在某个瞬间一触即发的笔记。
-----赵常丽写作小语
压岁钱起于汉代兴于唐朝,本是家中长辈给晚辈平安祈福的护身符。从彩绳红线穿铜钱到几块小小糖果,浓缩着迎新增岁时亲情间甜美的印记。如今,压岁钱一路翻新飙升,成了家长与孩子不好消化的年味。
担 忧
春节刚收假,王女士就向同事讲述自己的烦心事:她的孩子正上四年级,以前的压岁钱都是自觉交给父母掌管,可是今年,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支配欲,而且开始乱买玩具、大手大脚花钱,还振振有词地说,班上很多同学都是上万元的压岁钱,自己才是五千元。
王女士道出了许多家长的苦恼。如何面对突然降临给孩子的压岁钱,家长们也各有说辞。
一位李姓家长说,女儿正上高中,每年春节,她都给孩子奖励性压岁钱上千元不等,钱的多少与孩子平时的表现及学习成绩挂钩。另一位鲁姓家长说,儿子正上初中,每年都会收到爷爷、奶奶和姑姑、姨妈等亲友每人最少五千元的压岁钱,6岁起就有小金库,基本是孩子自主掌握,无论他把钱花在什么地方,只要不违法乱纪、影响学习成绩就行,反正就一个孩子,也不能让娃在花钱上受委屈。
相比之下,刘先生却又一番焦虑。他的孙子年龄太小,根本没有能力支配巨额压岁钱。
他认为,现在的压岁钱已经变成人情债,早已丢掉了护身符的传统意义。尤其是收到别人的钱,大家必须想办法归还,来来去去掏的都是家长腰包,反而助长了孩子不劳而获的习气,又让大人感到应酬很疲惫。偶尔,也会因为压岁钱的循环互赠,或者多少不等,造成亲友之间的心理交换阴影。
攀 比
压岁钱的“平安”味越来越淡了。
已经退休的许大爷这样说:“我和老伴日子本来就过得非常拮据。每年为了给亲友发压岁钱,必须从半年前节衣缩食积攒准备。春节过后,我直接就是欠债户,但孩子们总觉得跟别人比起来,压岁钱少得说不出口。”
正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宋老师感叹:压岁钱跟风涨价,已经让工薪阶层甚至弱势群体内心难受。由于“压岁钱”来得太容易,一些孩子花起来也就无所顾忌。有些成人也用小孩来获取“压岁钱”;有些孩子还用“压岁钱”大搞生日派对、逛歌舞厅,养成打游戏、泡网吧、喝酒、抽烟等不良习惯。
记者有幸调查都市名校的10位小学生,得知他们今年收到的压岁钱,最少者是1800元,最多者是23200元。其中,6位对压岁钱的来历与寓意说不清;7位对压岁钱表现出不稀罕也不差钱的优越感;2位表示要将压岁钱交给父母保管;8位认为要和同学比比看谁最富有。
寄 语
压岁钱成了欢度春节时最幸福的纠结。
当土豪亲情拥堵而来,成人不断助推压岁钱涨价运动,又暗暗担心宠坏了身边的小富翁。
在物质极富面前,我们要继续攀比压岁钱,还是捂紧口袋回归本真?这是值得思考的教育问题。
个人愚见,流油的生活也要苦养孩子。学校与家长有责任共同监管、引导好孩子合理消费压岁钱并顺利完成学业,从小培养节约理财的好习惯。同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慈善活动,还要提醒孩子,不要随便接受外人的巨额压岁钱,更不能拿着父母的人情钱去攀比。
亲情何须金钱量?愿孩子收到的压岁钱,与身心康乐成长永远相伴。
赵常丽,陕西咸阳人,新闻工作者。13岁发表处女作。主攻汉语言文学,兼修地理、哲学与中医等。有获奖作品,可上网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