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我为什么写作

时间:2019-03-02 17:39:24  作者:赵常丽  来源:原创  查看:253  评论:0
内容摘要:编者按:武功书院签约作家赵常丽的散文《一口猪肉》在平台首发后,引起许多媒体关注并转载。为了答谢读者的厚爱,分享作者的创作心路,我们特此编发一组她的新年大礼包,三部文学专集的自序与他序。通过这些文字,让我们衷心祝愿她创作路上再丰收。      ...

编者按:

武功书院签约作家赵常丽的散文《一口猪肉》在平台首发后,引起许多媒体关注并转载。为了答谢读者的厚爱,分享作者的创作心路,我们特此编发一组她的新年大礼包,三部文学专集的自序与他序。通过这些文字,让我们衷心祝愿她创作路上再丰收。            

《倒读青春》自序

坐在时间的反光镜里,倒读。

我的路,更像一本校园书。

所有的遇见,都是温暖,有趣,美好......就连丢在风中的拙作,也被发小捡起。

亲友为我收藏了昨天。我也认真书写着今天。

少年梦想军营,中年盼望支教,从来不敢高攀文坛。

诗人或者作家,要求精神高贵,思想独立和物欲知足。还要在泥水里体验,推着历史的巨轮, 超行在时代的前沿,坚守内心的定力; 还要夜以继日淘洗,将思想火花揉搓调和,经过生活吸尘器和智慧过滤器后,用慎独的血汗,浇灌文字的情绪,绽放永不凋谢的雪莲。

艰苦的重担,纯真的素心,顿悟的内敛,无悔的奉献。这些高配备素养要求,我都不具备。我的修为,也缺少在文字中提炼和穿透的力量。自知像低处的兰花,总想与挂在高处的玉兰,来一场心灵对话,只听天籁,不食烟火,默契无语。

正是这样的诗心,让我身处繁花不惊心,面对横财不动心,保持着在闹市里的宁静和简约。迷茫时,《毛泽东诗选》和泰戈尔、普希金、惠特曼等作品云集枕边,让我在困惑中顿悟,黑夜里不觉寂寞,苦行时享受独处。诗词带给人的精神愉悦和自救功能,是任何物质财富无法取代的。在追名逐利的现实中,诗歌是文学的异类,它贫困得一文不值被人远离,也很难找到认同感。然而,诗歌在人类长河里引发的情绪和鸣,让我没有理由轻视它,反而更加敬畏仰望它。

诗歌是没有国界和民族的,它是穿越时空的利剑,又是滋润心灵的花香,更是看不见航线的灯塔。从古到今,尤其是中华民族诗词的艺术修炼、审美情趣和智慧精粹,在社会发展中彰显的感化、持久和深远的无形力量,瞬间让读者区分书香的无价与黄金的有价。因此,我要坚持在现代新诗词的各派云雾谜团、让人眼花缭乱的七嘴八舌里打坐。在纯真的诗词天地下沉静低吟,歌唱它干净的灵魂和高雅的风骨。

我是在虎爸肩上长大的姑娘,结婚后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职场上,迎接风雨;独处时,喜欢文学。自幼拒绝不喜欢别人喊我才女、神童和诗人,因为天道酬勤,天上根本不会掉文章。喜欢文字,是从幼童开始,由父母打磨训练,加之成人后不断自学进修,然自觉至今愧对爱我的众亲师友厚望。

走在新闻路上,聆听凡音清唱,俯首小草情趣。唯恐掌上的花,在浮躁中枯萎。人生就是《多变的位置》,我遇上了好时代,又遇上宽容的读者,就必须用心种文字,感恩滋养灵魂的大地。

遥想1992年,由恩师耿翔作序、爸爸出面整理的《永远的屋子》,到处童言无忌,至今羞于见人。

如果青春是一本书,我想在金秋捡回从前的样子,对接时光里的自己。感谢恩师、亲友、同事和上司,你们的影子,都在故乡和长安的皓月下,让我幸福一生。是你们,让我有出发的勇气和回味的美食。 

    《倒读青春》,收集的是我8岁到29岁的小嫩文;诗集《尘上荷影》和散文随笔《湖岸记事》,收集的是我30岁到49岁的心弦之音与采访手记。学海无涯,自知单纯肤浅,期待大家指正。

愿倒读归来,诗心少年,青春无悔。

               2018年1月15日于西安

 

我为什么写作

有一种叫诗心的中国力量

徐方清

                                                     

 

这篇序文拖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懒散,更因为惶恐。

 

作为晚辈和曾经的诗歌业余爱好者,我需要找到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理由,才有勇气写下一些,至少不会拖累赵常丽老师这部作品的文字。

 

最终我勉强找到了一个理由:我即便不具备写诗的能力,但可以传承“诗心”;而我的职业经历,又可能有机会将这份“诗心”传达得更远。
 

 

“你等着,我下午就会从西安赶回来,明天我们咸阳见。”

 

2015年春节刚过,赵老师在电话里的热情让我误以为,遇到了又一个媒体圈里常见的社交达人。

 

这是我们之间的第一次通电话。当时,我是有事相求,想拿到一些赵老师曾在报道里用过的老照片。

 

在《咸阳日报》社,我们如约见面。

 

雪后的阴天,四、五个人在赵老师简朴的办公室里昏天暗地了聊了一整个下午,我几乎忘了此番登门的目的。赵老师就像是娴熟地,从自家的果园里摘果子一般,念出一些她自少女时代起写下的诗句。

 

我被一下子拉回二十年前读诗、写诗的校园时光,却又唏嘘过往美好,只是已遥远依稀;可赵老师却能在过往和当下间没有任何障碍地自由穿梭,就算青春的脸庞不在,但岁月并没有在她的心里筑起隔断青春的坝堤。

 

此前,对陕西了解不多的我,也隐约找到了此行咸阳所想寻求的一个答案:为什么三秦大地依然文化丰茂,依然盛产诗句和文人。

 

 

物质贫瘠的人生是可以丰富的,但精神荒芜的人生一定是苍白的,哪怕物质已经从贫瘠走向了富有地。

 

可道理易懂,对于多数人来说,却是需要被裹挟进横流的物欲、经历过精神荒芜之后,才能找到人生的价值,或者永远迷失。于是,在某一个阶段,就出现了太多的人,不怎么把自己当人,却太拿自己当回事。

 

也正因此,在喧哗浮躁的年月里,那种一直守着精神家园的人生是可敬的,其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探寻。

 

赵老师的诗句和散文随笔字里行间,有一种很质朴的家国情怀。我看她写家人、家事、家乡,听她说家人和乡闻,也和她的家人有过一些接触。我接收到的信息多是关于那种淡泊、向善、包容且坚定的小日子,但养分很足,让我能感受到一种力量的注入,不是那种一下子让人振奋的,而是缓缓绵绵地传递过来,让你即便心情不畅也能舒展开来,还不让人产生不适感。

 

其实,家国情怀一点都不宏大。一个个有趣、有益的人,一家家积极、有养分的小日子,再一代代传承下去,并辐射开来,就会构成一个大时代,就会成就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祖国。

 

 

更多的人应该如我这般,走着走着,就和“诗心”渐行渐远,藕断且丝不再连。

 

这让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我颇感忧虑。我们有太多可以向世界炫耀的美好事物,但能够让他们产生内心共鸣的内容却少之又少。

 

在遇到赵老师的大约一年前,也是在冬天,我随当时的美国国务院常务副国务卿托尼·布林肯从北京到天津访问。

 

在途中的采访中,我和喜欢电影的他聊到了张艺谋。虽然是几十年前看的电影,但他还能大致不差地回忆起《红高粱》和《秋菊打官司》的故事脉络。

 

我问他:如果不是因为工作关系常来中国,只是看了几部张艺谋的电影,是否到今天还依然认为:中国就是那种四处黄沙漫天、民风粗犷的落后样子?

 

他有些诧异我会问这样的问题,顿了顿之后,给出一个很肯定的回答:不会。

 

他的理由是,电影不是媒体报道,也不是纪录片,但这些电影有助于我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误以为他人会看到落后和愚昧时,他人看到的却是美:画面的美感,思维的美感,文化的美感。

 

真实、真诚,往往就是最具美感的,也最有力量。

 

不论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国际交往中;不论是以呈现真相为使命的媒体报道,还是以展现思考和文化的文艺作品。可我们的媒体传播和艺术呈现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喜欢将华丽和光鲜高调展露,而将残缺和丑陋深藏、掩饰。

 

所谓各花入各眼,美和丑、圆满和残缺,都是相对的。你自以为是的美和圆满,可能放到他人的眼里,未必那么美那么圆满;反之,那些真实的丑和残缺,换一个视角看,却可能是另外一种美和圆满。

 

最不可取的是不真实和不真诚,因为如果美和圆满不是由表及里,那么一旦华美的外衣被揭去,幻想破灭之后,人们一时的相信,就可能变成永久的不信任。

 

我特别喜欢赵老师的文字里,以及她的人生中散发出来的一种美好,能让人不假思索地信任,并会一直信任下去。

 

这就是真实和真诚的力量,这种美好大概只能源于一直不改的初心和“诗心”。

 

这样的力量和美好,因为稀缺,更需珍视。

 

 作者系《中国新闻周刊》国际部主任 

 

                写于2018年1月6日北京

我为什么写作

 远方的地平线

 ——常丽的诗品及《尘上荷影》序

惠 鸣

诗是由衷的生命赞歌。

诗的力量,如青萍微澜,空谷长风,暗夜流星,划过心海,直击灵魂。阅读诗歌,我们便邂逅一个诗意的生命和生命的远方。

陕西诗人赵常丽的诗及她的《尘上荷影》诗集,再次把我们的心灵和目光带到了远方。

最早接触到常丽的诗歌是30年前。读高中时,我偶尔在一本权威杂志上读到署名长武中学高一年级赵常丽的诗作《母亲的颜色》,深为诗中的清新意象和纯真情怀所感染。

这是对常丽诗最早的印象。

多年后才知道,常丽在中学时虽是荷尖初露,却受到艾青、臧克家等诗坛巨匠的关注。常丽是一位在诗歌上早熟早慧的女子。她深受优秀教师父亲的影响与熏陶,8岁时就吟出过小诗《娃娃与雪花》,以儿童才有的直觉与灵秀,诗话纯真与奇幻。

20出头,常丽完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在国际知名企业从事宣传工作。她的才情逐渐展现,她开始进入生命中第一个诗歌花季。1992年《永远的屋子》出版,这本蕴藏童心又绽放着青涩芳华的诗集,当时被誉为“咸阳第一本女诗人专集”。

之后20多年生活的积淀,从恋爱成家、相夫教子,到工作转换、职位变迁,如今的她行走在新闻与文学综合专业管理岗位上,跨界真实和浪漫,因而显得既难得又超越。

光阴难改诗心。当青春韶华积淀成优雅绰姿,当起伏跌宕升华为睿智练达,当时光点滴镌刻出行行诗语,常丽又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

厚积薄发,这一次,她向生活捧上了三本沉甸甸的诗歌、散文与采访手记、随笔等作品集——《尘上荷影》、《湖岸记事》和《倒读青春》。

生命是岁月的匆匆访客。岁月为生命叠加层层厚度,也在分秒流逝中消蚀心灵的敏锐,遮蔽感应的灵犀,只有诗人才能直击生命的敏感。

诗人用语词捕捉生命中转瞬即逝的感觉和无以释怀的体验,精心挑选每一个精致如梦的片断,用心灵为之着色加温。因为诗,我们的心灵始终晴暖如春,我们的眸子始终澈如秋水。

常丽的诗,想象奇雄,勾勒简洁,情感充溢,温暖明晰,收放自如,自成风格。

自然之美,是常丽诗歌的基础色调,也是常丽诗中最纯美的意象群组。在她的笔下,微风、星空、荷影、蜂蚁,万物品类,无不灵动韵致,诗画如梦,生机盎然。诗人的天分,生命的意蕴,心灵的滋润都在这些情境小品中展露无遗。

真情远旨,暖意融融,是常丽诗歌的突出印象。

读她的诗,我们每每为其中所蕴含的温暖的生命触觉所感动。小狗稚鸟,虫鸣蛙鼓,姑婆姨妈,父母爱人,无不情意浓浓,暖流涌动。

“守塬的老父亲/猛然发现你不是/月光下人最爱品的美酒/而是一路呵护我/走向远方的大佛”(《守塬的父亲》)。“一遍又一遍数石头/一遍又一遍忘记石头/我就是母亲从河里带回的石头”(《石头记》)。

“我用皱纹写着童话/避开闹市/你用顽皮填满我的诗句”(《母与子》)。“嫁给槐花山庄/蜜蜂是伴郎/蝴蝶当伴娘”(《槐花山庄》)。

即使看起来最冰冷的诗句,坚冰重重的外壳之下都韵动着诗人最暖热的心香。“我们将悲伤熔进香与纸/看着瓦盆与火焰,瞬间凝成冰/放在供桌上的花果山/突然就崩出泪水与烟灰/纷纷齐飞,一起向佛”(《中国好母亲》)。

只有最呵护的心灵,才能呈现如此纯净而温馨的生命境界。只有最炽爱的胸怀,才能如此地眷顾人生,欲言无言。只有最悲悯的情愫,才能如此地咏叹流连,深情绵绵。

常丽诗歌的这种感人力量,源于她灵魂深处对生命的挚爱。因为挚爱生命,她从不为诗而诗,强赋新愁。因为爱得深沉,她的诗才如涓涓清溪,无雕无饰。

作为诗人,赵常丽并未醉心于童话世界和象牙之塔。

她的诗作不只有花与湖、水与山、母与子,乡情与童趣的流连,更有广阔舒展的生命思考和激荡人心的时代主题。

在《永远的屋子》《请给我一杯浓烈的酒》等早期诗作中,她对人性的贪婪和社会的世相发出了强烈抨击。

在《湘江,你到过秦地》《中国北斗》等充满家国情怀的新作中,诗人更是向我们展示出磅礴大气、描绘时代画卷的奔放热情。这些诗中,纤柔与刚劲、细腻与豪迈,浑然一体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这种大气与奔放,在常丽的“城市系列”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如《长安也故乡》中,作者穿过灞桥柳、大雁塔、钟楼、咸阳湖等这些物象构成的景色对接,徜徉在城市与历史的深处,将翻滚涌动的古都之变化作唯美高雅的诗性对话,以平静而诗意的方式,再次激活了当代陕西耀眼与内涵的新生活。

《等你,在咸阳》中,城市图景如清明上河图般徐徐展开,山水河湖,廊桥古渡,时代气息、地域美食和秦汉遗韵,俯瞰详品,让印象城市和新闻事件,以最具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丝路行》等大主题作品中,花影与母亲、大漠与山河、丝绸与远方等一组组生动意象,随着诗人芙蓉出水、天然自成的节奏扑面而来、次第呈现,令人心弛神往。其卓越的叙述技巧、流畅的韵律节奏、简练的意象裁剪将她的创作艺术推上了新的高度。

语言是诗的生命。

诗人用语言捕捉独特而奇幻的生命质感,以象征、通感、比兴、隐喻等种种方式,向我们展示出一个个诗意流光溢彩的瞬间。借助修辞和语言的神奇力量,诗人探求生命的偶然际遇和无限可能。

从语言创造的角度来欣赏,常丽已经是一位风格鲜明的诗语巧匠。细腻温润的独白、精致无痕的隐喻、天然朴拙的勾勒、起伏跌荡的排铺和铿锵雄奇的气势,在她的诗中时时处处融为一体,显示了诗人非凡的才情和敏锐。

这份创造的源泉与动力,来自诗人幼年成长的经历,来自她生命中对语言的独有敏感,来自她始终不变的童心。

从蒙童之始,常丽一路与书为伴,滋养心灵,蓄积敏锐,诗性世界的光芒并联日益茁壮的精神脐带。故乡渭北高原的黄土烈日、沟塬河川、秦腔唢呐,赋予了她壮阔激荡的心胸情怀;童年小村的星空虫鸣、春杏冬雪、夏麦秋柿,给了她浑厚细腻的生命质感;梦中依稀的江南烟雨、暗香荷影、嫘祖娥皇,给了她如歌如水的心灵感受;一路相伴的浓烈亲情、壮怀爱心、绕指温柔,又成就了她诗歌中纯净温馨的生命本色。

求学之时,工作之余,家庭之中,诗歌创作始终是她生命中不舍的兴趣追求,也是她写意人生的高光部分。

在常丽的笔下,诗是生命的升华和生活的呈现。她孜孜以求,以独特而优美的诗句,探索生命的迷宫。生活、职业、新闻等事件,无一不入心反刍,无一不斟酌浅吟。

对于常丽,生活是诗,生命是诗,性情是诗,花湖是诗,茶醋是诗,目光所及,一唱三叹,尽皆是诗。这种境界,正是唐宋诗家和无数先贤朝斯夕斯、念兹在兹的诗意人生。

常丽以诗为命,她的生命所求却如此的简单。简约、平静、淡雅、内敛是她生命的本色,也是她诗歌的本色。正如她在诗中的表白:

爱上山水/却不惊动风景/喜欢简约/就注定今生这样/安静地生活/心中的涟漪/比湖水还要多(《习惯》)

醉进,不染尘土的花心/醉进,清素淡雅的花味/醉进,不抢风景的花叶(《寻道》)

历史流过的纸/博大精深/不言不语(《画味》)

在诗意朦胧处,哪怕是沉甸甸的日常生活,也会变得舒展而澄澈。因为诗,我们的心灵照进了更多的阳光。因为诗,我们的精神拥有了更远的远方。常丽正是让我们的心灵更加阳光、精神更向远方的诗人。

诗人的旅途,通向世界的尽头。

跃出地平线,执着远行的背影留下不绝的呼唤。常丽的生命,跃出地平线先遇见童年,那里是童话梦幻和结局的圆满;再遇见故乡,那里是亲情的执恋和别离的乡愁。然后,她遇见异乡,那里是世界的偶然和生命的无限不绝的呼唤。

赵常丽的诗作中,童年、故乡、亲情、城市、异乡、远方,层层交响,叠加大爱,回环编织着立体多彩的情感世界。这是诗人神秘的精神之泉,也是我们所有人窥探自我的心灵之镜。

诗人的心灵永葆青春,属于自己,也属于当下这个时代和未来。祝愿跃然地平线的常丽且行且远,把更多的倾心之作奉献给这个时代和喜欢她的读者。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018年元宵节写于北京

(注:喜欢赵常丽作品的读者,可在西北大学出版社图书天猫专营网店、新华书店、咸阳彩虹汉唐书城等处购买,或韩萱怡18182521596、李彬13309262618联系获取签名书)

 

作者简介

我为什么写作

作者简介:赵常丽,祖籍陕西长武,现在党报从事新闻工作。自幼喜欢文字的厚度和温度,热爱写作的宁静和纯真。她坚信作品一定来自心灵深处,是久久涌动的泉水热泪,是时时无语的呼吸声音;是站在大众印象之外,忘记小我的习惯性独立思考,并在某个瞬间一触即发的笔记。

责任编辑:张颖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