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遥远的回忆——忆祖母

时间:2017-08-07 19:57:31  作者:秦淑娴  来源:原创  查看:253  评论:0
内容摘要:   祖母离开我们三十年了,不知为什么我常常想起她。   也许是我从小没有妈妈吧,也许是祖母一手把我带大吧,反正,她的一切已深深印在我的心里。   祖母的一生就是一本书,这本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  &nb...

 

  祖母离开我们三十年了,不知为什么我常常想起她。

   也许是我从小没有妈妈吧,也许是祖母一手把我带大吧,反正,她的一切已深深印在我的心里。

   祖母的一生就是一本书,这本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

   小时候,祖母常常给我讲她的过去。

   祖母说她12岁就没有了母亲,父亲不久也离开了人世,只有弟弟与她相依为命。真是屋漏又逢连阴雨,谁能料到弟弟十几岁的时候就被国民党拉了壮丁,之后再也没了音讯。但她一直认为弟弟活着,也许去了台湾。因此,解放后她还去华阴庙求过签,总盼着她的弟弟能够突然回来。

   那是她一生的牵挂啊!

   祖母18岁嫁到我们秦家,爷爷比她大十多岁,好在家里有地、有牛、有车,也算是个小康之家。她前后生了三个儿子——父亲、二叔和三叔,一家人生活丰衣足食,其乐融融。

   祖母31岁那年,爷爷意外死亡。当时父亲11岁,三叔才2岁多。突如其来的打击让祖母心痛至极。面对家业和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悲伤过后她选择了坚强。决心一定要把三个孩子抚养成人。

   但在旧社会,一个年轻的寡妇带三个孩子是多么艰难的啊!

   家里几十亩地需要打理,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但还是忙不过来,只好雇长工来帮忙。祖母除了干家务、照料孩子,还要和长工们一起下地干农活,并且学会了赶车、扬场等男人干的活。农忙时收麦子,收秋时再忙不过来,就叫卜家村的人来帮忙,江娃、玉生、改过等村里人都时常来帮过忙干过活。每每如此,祖母都会做最好吃的饭菜来招待他们,让这些人干活的人吃饱喝好。

   到了三四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总有乡亲来借粮食,祖母二话不说,借多少给多少。有的人宽裕时把粮食还回来,有的人还不起她也不计较。家里有闲置的衣物等东西,都送给有需要的人。时间长了,这些人都知道祖母的为人,农忙时不用叫都主动来帮忙。祖母的坚强、勤劳、善良、慷慨值得我学习一生。

   尽管如此,没有了丈夫,家里这么多地有时候还是真忙不过来,需要人手。儿子也慢慢的长大了,亲戚、邻居都说:你孤儿寡母的,看你一天叫节的,不如让老大别念书了,(父亲当时已读到四年级)回来帮你干农活,减轻些负担。祖母也犹豫过,觉得自己人累,心也累,干脆接受大家的建议,让儿子辍学帮忙干活。但她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让儿子继续读书,宁可自己辛苦,劳累,也不让儿子辍学。就这样,父亲读到初中毕业。小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她也义无反顾的让他上学,接受教育

   解放前,十里八村也没有几个孩子上学,像我祖母这样一个大字不识,丈夫早逝的农村妇女,能有这样的见识和胸怀,是多么了不起啊!

   我小时候,家里除了种粮食作物以外,还种棉花、红苕、西瓜等经济作物。到了收获季节,都要赶会将这些经济作物去卖。每次伙计装着东西去赶会,祖母都会带上我。伙计称东西,祖母称称算账,每称一称,她很快就报出钱数,简直就是“一口清”,连伙计、买家都佩服她算得快。

   记得有一次,有个人买红苕,说她多收了钱,祖母拿着称过的红苕让旁边卖货的人给复称,称后一两也不差。后来这个人说,看她一个女的很快一口就报出价钱,我以为她瞎算呢。听的出他对祖母的佩服。

   是啊,正因为如此,家里种多少地,收多少粮食,每年收入多少,开支多少,祖母都心中有数,日子也让她过得衣食无忧,井井有条。

   回忆祖母的点点滴滴使我联想到秦家近两代人数理化成绩都比较出色,原来我们都遗传了祖母聪明的基因。使得我们几代人受益。

   人常说:家有贤妻,兴旺三代。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假。祖母辛勤劳累了一生,为三个儿子娶妻生子,照料儿孙。她无私的付出才有了我们大家族几十口人现在的幸福生活。

   她离开我们整整三十年了。

   祖母是我一生中最敬重的人。                     

    仅以此小文纪念最亲爱的祖母——曹有仙。

                                编辑:张颖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