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澄城,夏花灿烂,沃野丰盈。在县城北部的郭家庄村,彩旗高悬,鼓乐和鸣,嘉宾络绎,客商云集,对澄城果业生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首届樱桃文化艺术节在这里隆重举行。而在艺术节现场以樱桃节为主题的诗词作品展板上,一种形式简洁、题材新颖的诗钟作品,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野樱敛韵寻桃径,好梦盈情忆雁书”、“人面桃花一并好,樱唇杏眼两相宜”、“雨润桃花风叫好,樱含甘露果飘香”这一首首诗钟,不仅每一首中都含有“樱桃好”三个字,而且读起来音律跌宕,诗韵悠然。
这其实就是以“樱桃好(鸿爪格)”命题的诗钟作品,也是诗钟这一文学艺术形式引入澄城两年来,第一次在樱桃文化艺术节这样的大规模公众场合亮相。
二
澄城,是一方底蕴深厚的人文故土,更是一方具有悠久诗词格律传统的文化沃土。
翻开《澄城县志》,从生于澄城,官至右拾遗的唐魏征五世孙魏谟,到年轻时游离澄城的唐代大诗人杜牧,从明代本土学者张秉直,到清朝澄城文化名人党仙州,都在不同的历史年代留下过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清代澄城知县姚钦明更是满怀对这方厚土的热爱,踏遍澄城山水,写下了至今令城城人自豪的《澄城八景》系列诗作。清代解元游得宜描写当时澄城尧头窑盛况的诗《丹炉铸玉》,更在今天仍然为人乐道。到了当代,从著名秦腔剧《梁秋燕》的作者黄俊耀,到古诗词造诣颇深的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到当今在渭北乃至陕西古诗词方面颇负盛名的张耀武、乔树宗、成江海等,古诗词这种传统文化在澄城大地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诗风传千古,雅韵满城乡。浓浓的诗情诗韵催生了一批又一批诗词爱好者,古诗词创作在澄城渐成气候。1996年,澄城诗词爱好者协会及协会刊物《澄城诗词》应运而生,为诗词爱好者创造了学习交流的组织和载体。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协会会员队伍日益壮大,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不仅在《澄城诗词》发表,而且在《中华诗词》、《北京诗词》、《华夏吟友》、《陕西诗词》、《秦风》等中省级刊物亮相。
但是,作为从格律诗派生的一种文学形式,诗钟却在澄城是一个空白,甚至不为澄城的诗词创作者所熟知。这无疑是诗乡澄城一个缺憾!
最早发现这个缺憾的,是县诗词协会会员焦冬梅老师。2013年暑期,她在西安度假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陕西省老年诗词学会组织的一次采风活动,结识了长安诗钟社的王小凤社长,也第一次认识了“诗钟”。回澄以后,焦老师把诗钟的情况汇报给了当时的县诗词爱好者协会副会长、县老年大学代课教师王建奎老师,得到县诗词协会的高度重视,很快在老年大学诗词班开设了诗钟课。从此,诗钟这枝中华传统格律文化的奇葩,便在澄城这块文化沃土上,开始生根、开花、结果。
三
2013年10月8日上午9时,一场别开生面的诗钟讲座在澄城县老年大学诗词班的课堂上拉开序幕。 主讲者便是焦冬梅老师。 通过这次讲座,澄城的诗词爱好者基本了解了诗钟的概念、起源、发展历史,以及诗钟的基本知识。
诗钟起源于清朝中期的福建福州地区,之后在京城很快流行,林则徐、张之洞、赵国华等不少政客骚人亦乐此道、精此术。期间经历了大约100年的鼎盛时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骤然衰落,直到改革开放后,以1984年“中华诗词学会”和1998年“中国诗钟研究委员会”相继成立为标志,诗钟作为一种脱胎于格律诗又不完全等同于楹联的文学形式,重放光彩,得到诗词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并得以发扬光大。因为诗钟是从格律诗中的颔联或颈联折其一联而成,所以,诗钟也叫“折枝”、“改诗”、“阉诗”等。从对联的角度看,诗钟也是一种对联,只是比对联要求更严、约束更多。创作时必须按要求,把命题的二到四个字分别钳于七字对联中的不同位置且符合平仄对仗规律,有优美的文学意境。因此,有人戏称诗钟创作是“带着镣铐跳舞”。
但即便如此,诗钟一经诞生就受到诗词爱好者的欢迎。澄城老年大学这次诗钟课同样也很快引起了诗词爱好者的浓厚兴趣。以这次讲座为标志,每周一次诗钟课,讲解诗钟知识,现场拈钟点评,成为诗钟学习创作的一种长效机制,至今已经两年半过去,从未间断。特别是每次的现场拈钟活动,像古时文人聚钟雅集那样, 在讲桌上置一铜盘,上面用丝线悬一枚铜钱,铜钱上方不远处的丝线上系一根寸许的香。命题、格式都由学员现场随意确定。 时令节日、花草树木、人情世故等,随手拈来,皆可入题。命题一出,立即燃香,大家开始创作。香烬线断,“叮当”一声脆响,铜钱落盘,创作结束。然后收集作品,现场点评,大家各抒己见,现场争论激烈。那种紧张而活泼的学习气氛,使每一位诗钟学员既收获了知识,有愉悦了身心,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在坚持常规性学习外,县诗词协会还注重“请进来、走出去”,加强诗钟培训学习。去年春季,协会邀请长安诗钟社专家和老师李文平、王小凤、王建设等,在澄城老年大学开展诗钟专题讲座,现场举行“敲钟”点评活动。同时,协会还派焦冬梅老师参加陕西省诗词学会每月15日举办的始终培训,回来后在老年大学诗词班给大家传授,大大提高了诗钟的普及率和学员的创作能力。2013年参与诗钟学习的人数30余人,到去年底,参加创作1500人次,诗钟课堂开展活动43次,命题43个,创作诗钟作品1746首。
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澄城的诗钟爱好者深知这一点。他们把诗钟创作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纯粹的文化娱乐延伸到经济社会生活,紧紧围绕经济文化发展进行诗钟创作,用诗钟这一文化艺术形式反映澄城改革和建设的新成就、新变化。县诗协多次组织诗钟爱好者深入永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郭家庄樱桃产业示范园等生产一线采风,为诗钟创作积累素材。围绕首届樱桃文化节的举办,先后以苹果、葡萄、樱桃等,与澄城现代果业发展相关的事物命题开展创作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反映果业发展的优秀诗钟作品。
“犹如玛瑙垂青蔓,宛若灯笼挂绿枝”、“临行马上催红酒,若问前身是海棠”《苹果、葡萄(分咏)》。“红灯挂树玲珑巧,雪肉滋心馥郁香”、“肌肤靓丽似红缎,汁液甘甜赛玉浆”(樱桃合咏)。“折樱信物常怀爱,带露桃花好做媒”(樱桃好 鸿爪格)。一首首诗钟佳句,以别具匠心的文学语言不仅形象地刻画了事物形象,而且饱含感情地讴歌了澄城现代果业发展的喜人变化。
尧头窑生态文化景区是澄城县近年来打造的旅游发展亮点。围绕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诗钟爱好者在现场参观学习的基础上,先后以“长润镇(汤网格)”、“春满长润(秋千格)”、“陶·火(比翼格)”、“尧头窑(鸿爪格)”等为命题,统一出题,组织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尧头窑历史文化,以及尧头陶瓷艺术特色和文化品位的诗钟作品,得到社会各方面一致好评。
五
诗钟创作不仅融入了经济文化建设,而且走进了诗钟爱好者的日常生活,为工作和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
去年初春,澄城老年大学邀请长安诗钟社李文平先生一行来澄城进行诗钟讲评,在饭后休息闲聊时,谈到诗钟命题的生活化、自然化问题,有人就当场提出以焦冬梅老师身穿的绛红上衣上的一件小花饰为题创作诗钟。当时人多嘴多,话题很快又被转移,一时竟忘了此事。送走李文平先生一行之后,焦冬梅老师的微信突然收到几首诗钟作品:“霞丝云蕊你能秀,兰气葱香我未闻”、“喜有娇容来眼底,憾无香气入鼻中”,“金丝点缀情缘朵,墨缕穿飞德善枝”。再一看作者名字,才知道是长安诗钟社的几位老师,在回西安的车上创作的以焦老师衣饰上的小花为题的合咏钟作。
焦老师这才想起了饭后闲聊的话题,高兴地把长安诗钟社老师的钟作分享给澄城的几位老师。岂料一石激起千层浪,澄城的几位诗钟爱好者也不甘落后,很快创作出几首同题钟作,与长安诗钟社的老师唱和应答。“眼前尽是红霞艳,蕊里犹闻金粉香”、“闻香蝴蝶胸前舞,傲雪腊梅衣上吟”一首首唱和之作精彩纷呈,一时传为诗钟佳话。
六
诗钟这颗种子在澄城这块诗乡厚土上一经发芽,便茁壮成长,很快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蓬勃景象。顺应这一发展需要,2015年6月13日,作为长安诗钟社分社的澄城诗钟社正式成立,成为全省第五家设立机构的县级诗钟社,成立伊始,会员即达100多人。澄城诗钟社由澄城诗词爱好者协会领导,以澄城老年大学为阵地,在长安诗钟社的指导下,开展日常学习、培训、交流等活动,学员创作的时钟作品除了在澄城诗协会刊《澄城诗词》 、老年大学校刊《银晖》刊载外,优秀作品还定期向长安诗钟社的社刊《长安诗钟》推荐发表。从此,澄城诗钟有了稳定而广阔的发展载体和平台,诗钟这一文学体裁两年前从古长安花落澄城,如今又从澄城搭上长安诗钟社的翅膀飞向更远的地方。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诗钟在澄城的发展不仅仅限于城区,创作队伍遍及城市和乡村、机关和学校,创作者的年龄也在由老年向青年发展,日常参与诗钟创作活动的既有诗词协会和老年大学学员,也有机关单位和中小学教师及学生,发展方式也从传统的课堂学习走向现代时尚的网络交流学习。
2015年12月6日,地处王庄镇的王庄中学成立了诗钟社,并进行了第一次诗钟活动,以“冬·雪(单联格)”为题,现场创作诗钟作品16首,为诗钟这朵诗坛奇葩在全县广泛深入地传播、普及、继承和发展,打开了一条全新的思路,树立了一面旗帜,在全县引起了极大反响。
今年元月,《澄城诗词》钟联雅韵手机微信群正式开通,坚持每月在群里开展两次诗钟命题创作活动。每次一个命题,大家共同参与,相互点评讨论,开展学习交流。每个命题创作结束,将大家的作品统一汇集整理,在“钟联雅韵”微信公众平台集中发表,并择优向《澄城诗词》、《长安诗钟》推荐发表,大大调动了诗钟爱好者的积极性。5个多月来,钟联雅韵微信群成员迅速发展到70余人,参与创作达320 人次,命题9次,创作诗钟466首。
七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 截止今年6月底,澄城诗钟社会员达到 198人,开展各类诗钟活动 54 场次,创作诗钟作品 2436首。《澄城诗词》刊发诗钟专栏7期,《银晖》刊发诗钟作品专辑7期,《长安诗钟》报发表澄城诗钟作品 148 首。 作为从格律诗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学方式,诗词格律在澄城的深厚积淀促成了诗钟的快速普及和发展,而诗钟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诗词格律的创作和进步,在澄城“中华诗词之乡”创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经过中华诗词学会评定验收,澄城县被正式命名为“中诗词之乡”。澄城的诗词爱好者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诗钟这一诗苑奇葩必将在“中华诗词之乡”这块沃土上绽放出更加娇艳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