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中医李合民

时间:2016-08-29 10:24:34  作者:谷培生  来源:网络转载  查看:324  评论:0
内容摘要:【插图:2016年8月9日与李合民夫妇在一起】   在安塞,在陕北的一定区域内,提起原安塞县中医院院长李合民,知者甚众,口碑甚好:医德好,医术好。可你知道吗?这个李合民却是从小失去双亲的孤儿,是一个从来就没有进过学堂门的“老文盲”。&n...


中医李合民插图:2016年8月9日与李合民夫妇在一起

   在安塞,在陕北的一定区域内,提起原安塞县中医院院长李合民,知者甚众,口碑甚好:医德好,医术好。可你知道吗?这个李合民却是从小失去双亲的孤儿,是一个从来就没有进过学堂门的“老文盲”。

    说他“老文盲”,是因为他没有上过学,连个小学文凭也没有。“老文盲”用引号引住,是因为他学识渊博,尤其是在中医学上很有造诣。

    你不信一个老文盲能当好一个中医院的院长?

    那么,请允许我告诉你:李合民早年丧父母,老年得一子,青年时可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是借伯父的一斗麦子,换得一本《本草问答》、一本《八十一难经》、一本《新华字典》,边流浪,近乎乞讨,边拜师学医,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从大荔而洛川,由洛川而安塞的。他在安塞无亲无故,他的中医院长,是三十年如一日,凭一根银针一把草药实磨实挣熬得来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合民没有上过学,但他读过许多书,走过许多路,拜过许多师。他象医圣张仲景—样,“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象药王孙思邈一样,精研医药,济世救人。于是,他融望、闻、问、切四法于一体;会中、西药学于一钵。也许,李合民天生就是从医的料,所以他在药学方面悟性颇高。李合民在从医中,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调理时,注重吐故纳新,表里兼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兵法为至理,于医学也是真理。

    没有真才实学,李合民从中医院院长位置上退下来后,自已开了一个“利民诊所”,患者能纷至沓来?

    天下许多事物,很可能以假乱真,以劣充优,但医学一门绝对不可。对症下药,对就对了,错就错了,立竿见影。病魔与药物的斗争是必然的单项选择。

    天下许多事物都可以看面子凭关系,独求医一事绝对不能。有病求医,求医治病,谁能治病,病人就求谁。庸医与良医的区别是在实践中检验出来的。

    我自以为自己学识不薄,钻研过《易经》,看过医学方面的书籍,并好与医者论医界趣事,十年相交,我深深地感觉到李合民的医德医术都为上品。他“虽无刘阮逢仙术,只效歧黄济世心。”四十年来,李合民治疗过的病人,早已不计其数。如今六十六岁的李合民,依然勤奋好学,依旧勤诊好医。可惜他命运多蹇,别说象其他医生—样上专业学校,即使有高中文化根基,李合民今日的成就也定无法限量。

   一次,我与李合民在论医德,他脱口而出一副中医名联:“但愿世间人无疾,何妨架上药生尘。”我为他的学识而惊叹,更为他的医德而拍案。

    我不敢说李合民能活死人而肉白骨,但我敢说,李合民以父兄之心度患者,以割股之心为患者,是为医德。“人称其能,我称其德;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李合民操仁术,为良医,在安塞,在陕北,不可不记,不可不念。

                                                                                                                                                                 1999年9月

中医李合民

插图:2016年8月20日,在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

中医李合民
插图:2016年8月20日,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延安代表:(左起)资深记者李树刚、陕北民歌演唱家侯义、谷培生、资深记者王红红

标签:谷培生1999年9月作品《中医李合民》 
上一篇:瓜熟蒂落
下一篇:百喙中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