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心语

《芳华》归来说年华

时间:2017-12-29 18:33:31  作者:赵常丽  来源: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  查看:341  评论:0
内容摘要:   《芳华》影评,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近年来,我看过的影片寥寥无几,在艺术鉴赏高度与时代前沿解析方面自然不足。带着自身的局限,与观众分享《芳华》的心灵收获。   艺术美:歌舞贯穿全剧中  ...

   《芳华》影评,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近年来,我看过的影片寥寥无几,在艺术鉴赏高度与时代前沿解析方面自然不足。带着自身的局限,与观众分享《芳华》的心灵收获。

   艺术美:歌舞贯穿全剧中

   该剧以军队文工团为小圆点,用歌舞串起岁月的大明线,将观众直接拉回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回首一群正值青春芳华的军人爱情、生活与部队剪影。青春的歌声和舞姿,多么嘹亮优美、积极向上,令人心驰神往。

    从开场白到主题歌,定格起触动视觉的年华伤感,让艺术的利剑直击灵魂深处。一歌一舞,一琴一画,一举一动,就像剧中65式机枪,无不让观众千疮百孔、以泪洗面后,射向心弦的痛点,为英雄直呼命运不公。

    我是听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长大的,只要看过影片的同龄人,尤其有文艺情结的观众,再次重温《草原女民兵》《洗衣歌》《绣金匾》《驼铃》《侬情万缕》和《英雄赞歌》等这些经典老歌,就会情不自禁想起李谷一、郭兰英、朱逢博、蒋大为和邓丽君等老艺术家的舞台韵姿,歌喉响彻民心的主旋律。这些永不褪色的经典,与一些靡靡之音、死去活来诉说小我的艺术歌舞,形成鲜明的境界对比。

《芳华》归来说年华

 

   《芳华》恰到好处,提取影片最需要的歌舞精华,并完美地穿插进不同场景,与劳动的欢乐、爱情的甜蜜、送别的伤感和青春的激情齐飞共舞,起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其中,导演专门给陷入病困又让观众牵挂同情的何小萍,安排了一场月下独舞,如玉兰幽香,像素莲浮出。加上《沂蒙颂》的音乐效果,犹如灵丹妙药,驱走心灵的创伤,唤醒何小萍年华深处,浓情珍藏的永恒光芒。

    这是一代人的青春之歌。这是昔日中华儿女内心崇敬、丝毫都不动摇的战魂之歌,直抵灵魂,浇艳信仰。

    我相信出生在50、60和70年代的人,都刻骨铭心记着马、恩、列、斯和毛主席挂像。曾经,从学校到工厂、从部队到车站,男女老幼和家家户户,都以此挂像、胸章、塑像和红星闪闪为自豪。这是一代人的芳华记忆。那个年代,大家用广播操、跳忠字舞、带红领巾、高举红旗、写大字报……忠心耿耿表达对党的无限痴爱。

    一个民族没有信仰,就没有生命力。一个国家没有信仰,就没有凝聚力。一个人没有信仰,就没有生活的支柱与航线。

    如今,面对衣食富足的现代意识流,谈英雄,讲雷锋显得不可思议,甚至被视为迂腐或者传奇。当下,心灵的鸡汤与艺术挂件,早已淹没在张扬自我,强调个人情趣中,并乐享于流俗说唱的明星、笑星、绯闻和奥特曼等镜头里。

 英雄美:岁月不败精气神

    假如没有一代人的牺牲,假如没有钢铁军人保家卫国,试想,我们会有今天享用不完的光鲜衣着和山珍海味吗?

    对英雄的崇拜,对雷锋的赞美。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不能因为一场《芳华》,就情绪化地改变对军人的看法,以及社会发展中某些不完善的制度偏见。

    人之初,性本善。谁敢保证自己和亲人在无助面前,不需要热心肠的雷锋出现?在病魔围攻时,不需要白求恩式的大夫高扬人道主义、救死扶伤?如果大家都特别计较生活琐事,精打细算自己小得失,徘徊在个人的小圈圈……国将不国,人人自危,哪有今天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安全感?哪来全民提升幸福的精准扶贫到农户?哪有廉政建设重新呼唤,以人民的名义做好公仆?

    中国力量,离不开刘峰式群众。设想,大家嘴里都含上圆溜溜的悠悠球,见风使舵,投机钻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人鬼说神话。或者,遇事都明哲保身,生怕壁虎咬掉了尾巴。我们生活在没有信仰、是非观念和道德底线的群体里,个人的命运又会是什么?我们还能安心学习、生活和工作吗?

    当我们逐名追利、羡慕房姐款爷时,却忘了中年的油脂正侵蚀着人们的健康,食品安全之忧,减肥三高之苦,富得流油的社会正在诚信危机中呼唤道义。有人抱着金钱和高位坐立不安,犹如惊弓之鸟,夜不寐、食无味,甚至在担忧中自杀保全。名利的双刃剑,也只有无欲则刚。

《芳华》归来说年华

    当我们怀抱升官发财的贪婪,又鼓动晚辈不屑、忽略甚至嘲笑身边的雷锋时,这才是物质繁荣下精神最大的破产。欣慰的是,自十八大以来,老虎苍蝇公开受审,社会保障不断完善。连一字不识的农村老太太,都在歌颂党的好政策,抒发享受农合、低保、养老金和高龄补贴的喜悦。相反,有人拿着高文凭,领着政府津贴,文化创作资助,其简介比作品写得还冗长,竟然到处挑制度的刺。尤其看了《芳华》,以看透阶层和人性为由,将对英雄的爱怜化为满腹怨气,甚至公开鼓励孩子和周围亲友,不能当英雄、学雷锋、做好事,以所谓的聪明智慧,助推社会的负面情绪。

    如果父母都这么想问题,对越反击战谁还会为国献身?神州飞天谁还会登月冒险?地震海啸、瘟疫病毒、山崩雪灾、修路架桥……谁还会奋勇当先、冲锋陷阵、死守职责?

    旧社会,吃不饱穿不暖。新社会,百姓生活赛皇帝。这是现状不争的事实。国亡家亡,国富民安。小民众与大祖国的命运,永远是剪不断的脐带。

《芳华》归来说年华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和出身,但身为普通老百姓,能否认改革开放带来的便利吗?能否认大浪淘沙英雄不媚俗吗?能否认劳动者的双手,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吗?

    我们学哲学,我们修学堂,我们甚至是著名学者、挂职教授,身着无数光环标签,却忘了出口成章时,迷失在评判美丑的逻辑混乱中,起墨狂舞,误人子弟,黑白颠倒,让一字不识的农妇汗颜咋舌:吃着党的饭,砸着党的锅,从不给自己洗澡照镜,总把唾沫喷向别人,发泄悦己的小文字,忘记好文章与好人品永远是等号。

    好作品一定是扬善除恶,是剥开人性的自私,贪生怕死的利己本能,把生活的乱麻整理后,完成过滤程序,再发出和谐声音,传递人们感恩和互助的阳光。当思想升华为灵魂的工程师,才配得上写作。而不是手握笔杆,做文明带刺的枪手、精神麻醉的天才,笔刀流毒的庸医。再想想,如果四大名著的作者,都为获奖、版权、稿费和签约等等名利争来斗去,哪来与世长存的巨著?见贤思齐,才是写作的好心态。

《芳华》归来说年华

    我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不想走进哈佛大学?记得哈佛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说:大学的责任在于重塑品格,在求学的年华,除了配备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明辨是非,在真理面前分清谁在胡说八道······

    改革开放,物质极盛。在天翻地覆下,我们看到了刘峰遭遇的命运不公,也看到了一个铮铮铁骨,面对侮辱批斗和罚款刁难,不畏强权,奋起反抗,让观众看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凛然。遇上郝淑雯,掷地有声臭骂联防队员:“**你妈,你们敢打战斗英雄、残疾军人?”

    这也是好人总有人出面保护的欣慰吧。面对初恋的无情、战友的伤亡和老婆的离开,刘峰却显得宽容与淡定,用独臂向观众留住了英雄的友善。谁能不疼爱这样的刘峰?

    群众自有一杆秤。观众的良知也在不经意间,散发着潜意识里对雷锋、英雄的维护,但是有人毫无理智将这一友善情结又本能地发挥成误导心灵的舆论枷锁,沉浸在泄私愤、博取从众眼球的满足中。

    这才是人生价值观里,最悲哀的文字顽疾。

青春美:芳华留住活雷锋

    从古到今,以小见大。让我们来看整个社会的变迁、国家的经济发展,无不与时代人物、小家自我有着悲欢离合的命运血缘关系。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芳华是向上闪光的。从影片里,我们看到了军营里乐观进取的流年。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经过民族苦难、祖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在种种波折中,人民对英雄的崇拜和雷锋的学习,始终就没有停止过。

    一批批英雄人物、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就像活雷锋依然涌现在新时期,服务在各行各业,用实际行动奉献社会。这就是军人的本色。正当我们反问类似刘峰这样的军人,为何没有被妥善安置时,2017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传来喜讯:《保护英雄烈士要立法了》。

    英雄用鲜血和足迹,竖起了永恒的丰碑。

    一切都是最好的年华与安排。

    出身高贵的富二代子弟,出国留洋的林丁丁式华侨,穿金戴银的巨富土豪和远走高飞的妻子,人各有志,不必求同。无论他们的人生轨迹多么神通广大、精明无敌和奢华诱人,观众应该清楚:作者与导演安排的这一切出场,都是围绕英雄而来的,没有这些配角衬托,观众就无法识别英雄的特质。配角的远离或者到来,对刘峰来说,风轻云淡,缘来缘去,顺其本性,不足留恋。

    三观不同,我们何必把两个毫不般配的灵魂捆绑在一起。心存遗憾,又理想嫁接情感。如果放下对人性统一要求的期望值,看完《芳华》你就不怨气冲天。

《芳华》归来说年华

    什么样的人,才交什么样的朋友,这也是同气相吸的生物规律。天鹅不会与蝙蝠为友,强盗只能与小偷结伴。我们遇到的知音,正好是年华里另一个独特的自己。做战友也好,做恋人也罢,有智慧的大脑,待人处事从来都不绑架感情。你来,珍惜。你走,祝福。好说好散,彼此舒心,才是最好的遇见。不必戴上面具,一边跳舞一边喊累。与其消磨时光,不如在年华里修身反省。

    欣赏《芳华》里的人物,千万不要让配角,占据了审美视角和心灵窗口。也许有人握着宝马的方向盘,和副驾上的人正撕破脸打架呢。生活中这样的物质光鲜举不胜举,去掉氧气罩的药物呼吸,才是身心健美的福祉。聆听刘峰和何小萍剧终的对话。英雄的心声,足以容纳一切凡尘杂音。

    除了刘峰,我们应该关注何小萍。生活里多一些她的影子,人际关系就简洁了,纠结烦心事就少了,孩子的启蒙教育就无忧了,校园里的净土就良性循环了,社会大学里的“我爸是李刚”就知耻了,法庭监狱门庭就能罗雀了。

《芳华》归来说年华

 

    世像百态,人间五味。不做芦苇,永葆初心。和而不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芳华》要表达的主题。

    也许刘峰永远没有文凭,但根植在骨子里的文化教养让人起敬。《芳华》最动人的镜头,莫过于导演用心为刘峰最终安排了门当户对、善良纯真的何小萍。两颗志同道合的心,历经风雨后走在一起,在独白和《绒花》片尾曲中相依取暖,留下弥显金贵的光芒与余音不绝。

    这才是最好的安排,像永不凋谢的《那些花儿》。

    刘峰用独臂留住镜头,才是岁月永恒的芳华。总之,全剧让人有英雄坦荡荡的同感,在流年中收获知足的常乐。
《芳华》归来说年华

    玉有瑕疵。愚以为,《芳华》描写战争场面太多,在场景的冲突处理上过渡生硬,需要满足艺术之外的现实口味。尤其对女兵的歧视和部队生活的某些镜头,细节处理粗糙,亲和力与粘合度不够,触发褒贬言论。从影片的票房数和关注度来看,这部电影完成了唤醒与教育的功能。让人反思:一代人的青春是怎么过来的?一位优秀的共党员必须坚守什么?中华民族在新时期能不能失去英雄和雷锋?

    正好朋友圈发来一张2018年的职场迎春图。“不与行业比待遇,只与前辈比奉献”。这就是十九大后,新时代吹来的工作新风。不忘前师,不向钱看,重塑道义,让信仰在流年里不断发光,我们的年华才是永远的芳华。

   《芳华》归来,感动在当下是最好的年华。一切争论褒贬都代替不了,刘峰与何小萍永驻心间。让我们再次听着《绒花》,为英雄点赞,向雷锋学习,给军人致敬。

 注:

   芳华已逝,在最好的时光里遇上西大90后校友、80后、70后、60后和50后文字爱好者。告别2017,拥抱2018. 感恩流年让我们相识,感谢微信圈的分享。

    作者简介:赵常丽,女,祖籍陕西长武。1991年西北大学毕业。繁花香艳浮云在,暗恋湖境尘上荷。13岁发表处女作,获全国诗歌大赛奖8次,省级新闻奖6次。继青少诗集后,即将出版中年系列丛书。

一片冰心在玉壶

——记西北大学校友赵常丽女士             

《西北大学报》记者 刘畅

    如果青春是厚厚的书,她选择了西大;如果智慧是渐渐地修行,她选择了淡泊。牢记西大精神,致力公益事业,传递真善美。面对名利,果断放下,素心不变,让人敬佩。这就是199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赵常丽。

初 识 西 大 巧 遇 恩 师

    赵常丽生于书香之家,读着童话和唐诗宋词长大。从事教育工作的爷爷和父亲,在她幼小的心灵勾勒出西北大学的最初印象:一所文源历史底蕴深厚、人才精英辈出的高等学府。

    中学时期,广泛了解高校信息后,更加坚定了报考西北大学的决心。高考前,她有两个心愿:人大的新闻系与西大的中文系。可以说,西北大学是她一直最向往的母语升造地。

    1989年,高考失利。对于赵常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她仍然没有放弃初心。奋力学习,三进西大,从自考到进修攻读不断升造,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期间,首先要保证圆满完成领导分配的各种工作任务,剩下时间就是自学啃书,钻研考试功课。遇到不懂的难题,集中起来,在周末或者晚上,专门从咸阳上门请教西大的老师。

    那时改革开放,同龄人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她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常常是延长八小时之外,夜以继日来埋头苦读,最终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拿到了自学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证。接着,出版了被誉为“咸阳市第一位女诗人”的专集,加上工作业绩突出,1993年又荣获陕西省高教委授予的“优秀毕业生”称号。

《芳华》归来说年华

    凭借敬业踏实,为人真诚友善,还有对文学热爱,赵常丽在同龄人中很快脱颖而出,赢得了恩师、亲友和同事的广泛认可,尤其是陕西505集团公司总裁来辉武先生与西北大学张岂之、郝克刚校长等恩师的欣赏,又获得在西北大学作家班进修机会。

    她干一行爱一行,不断在北京大学等名校进修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哲学、管理、中医、情报、法律和新闻等专业,名至实归时,有高校邀请她为校友,赵常丽毅然选择西大为母校。

    谈起对西大的感情,赵常丽说,高考后求学的第一站是这里,而且这些年来,自己与中文系、行管系、作家班和经管院等老师、校友联系紧密,至今也没有中断过在西大学习交流。西大不仅给她提供了学术和思想上的帮助引导,还有浓浓的校友感情刻心铭骨。

    一次,她有个急事在朋友圈寻求帮助,不到10分钟,许多西大校友公开留言,伸出帮助之手,最后很复杂的烦心事,在大家帮助下简单处理。这让她十分感动,就像每次来到西大,遇到那么多志愿者一样,让人感到校风的友善与涵养。这种温馨,也是岁月沉淀出来的精华。

    如今,赵常丽最爱的地方,就是重返校园净土。她可以放下一切身外之物,在熟悉的校园里慢步,整理青春,感悟岁月。与自己对话,遵从内心,不争朝夕。

公 诚 勤 朴 永 远 传 承  

    公开西大为母校,还有另外一个特殊原因:就是赵常丽喜欢西大“公诚勤朴”的校训,这一点与她的处世哲学和工作风格完全吻合。

   “其实,西大学子从西大走出去,不仅仅是拿到文凭。更重要的是,被西大校风熏陶后,用西大精神立足社会的硬功夫。这一点,随着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阅历,会越来越明显、持久地散发出来。这也是西大与众不同的气质名片。”赵常丽这么解读心中的母校。

    求真务实,内敛低调。在西大学习时,张岂之校长经常赞美季羡林先生,教导学子,戒骄戒躁。这种潜移默化的声音,植于内心,融于职业。记得发小给她写专访,题目是“小村庄走出的大才女”,她发现后要求改掉,觉得有点浮夸和自吹了。

   “其实,我在大千世界,就是一棵小草向往一朵玉兰罢了,从来都不敢说自己是诗人、作家等等,文字也是业余爱好罢了。”赵常丽说,“沉默近30年,而今年重拾诗文,作品又进入大众视野,突然变得高调起来,让许多朋友都不适应我的张扬。这是文字带来的浮名,也是因为现在家庭生活压力小了,很想早早回归初心,总结自己”。

    在她心中,前半生一直在体验耕耘,后半生则会在恩师校友认可鼓励下,将内心沉淀的感悟与温暖传递出来,能在社会发挥余热就好。

    一路播撒友善,赵常丽也活得透明,从容自如。

《芳华》归来说年华

    刚刚工作,她就加入到从善队伍直到今天。

    1995年,荣获“中华绿荫儿童村爱心妈妈”荣誉。面对乡亲邻居和弱势群体的求助,她更是全力以赴,甚至将自己的小家当作救助帮学的扶贫点,先后到甘肃、云南和故乡等地支教、捐款捐物累计超过10万元。

    她的事迹,先后被《年轻人》、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人才交流》《今日女报》《安徽日报》、新浪网和三秦网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成为青春励志的典范榜样。

    选择工作时,考虑到双亲无人照顾,她主动放弃留在北京的机会,选择了一条自强不息的艰辛历程。在单位,她总是吃苦在前,深入基层,先人后己,乐在其中。

    在赵常丽看来,守本真,有书香,交善友,养智慧,才是幸福的自我。江山自有新人在,她更愿意多带学生,用自己言行感染学生尽快成长,拥有比自己更好的未来。如果有机会,她更愿意重回校园,做一名光荣的文字爱好者。 

祝 福 母 校 寄 语 青 春 

   百年西大,喜迎华诞。回到母校,赵常丽欣然提笔写出暖暖的《时光》小诗:

时 光 

越来越喜欢柔软的物与色

遇见校园深秋

枝头挂满的小花苞

早早温暖着严寒 

青春被骏马驮走

歌声落在草坪

感受老中青

共享岁月的丝绸

心中的西大

温润友善内敛

 

    在她眼中,西大的老校区古色古香、富有韵味;新校区现代国际、时尚大气。但是,无论是哪个校区,绿化都是非常优美,让人感到舒心有灵气。

   “我觉得你们真是幸运,遇上了很幸福的好时代,学习环境这么好。今天的勤学苦练,就为了明天更高更远的飞翔。在你们身上,我也看到了西大美好的未来。”

    说起对西大学子的寄语,身为作家和新闻工作者,她更多地在担忧学术尤其文化的功利性和浮躁性,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个人内心修为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叮咛年轻人一定要过好汉语关,写好中国字,不断充实配备知识内存。

    谈学业,她希望学子持之以恒,宁静致远,爱国爱亲,有理想定力,有担当意识,明辨是非丑恶。不要盲目跟风追潮,轻易放弃自己梦想。

    谈情趣,她希望学子爱好高雅,博览群书,培养琴棋书画滋养身心,有丰富的生活情调,多看经典文艺作品。不玩网丧志,不浪费青春时光。

    谈做人,她赞美吃亏是福,厚道真诚。不耍小聪明,要做有智慧、有大爱的人。做好人,守好土,种好地,一切都会水到渠成,不必花心思去讨好外物。

    她多次提到西大“公诚勤朴”精神,就像学子成长前进的一盏心灯。总结人生因果,必有源头动力。只有灵魂干净的人,才会迎来福报,永远经得住岁月砥砺考证。

《芳华》归来说年华

  2017.10.15西大115周年华诞受邀返校,接受《西北大学报》记者采访后合影

责任编辑:张颖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