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心语

书法与“孝道”的故事

时间:2017-09-20 10:16:52  作者:呼延小舟  来源:原创  查看:285  评论:0
内容摘要:    近年来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上,尤其是对孝道文化,通过举办孝道知识讲座进行普及,每年都有十几场,还印有教材《色难》。为什么要传播孝道呢?孔子在《孝经》开篇就说“夫孝,德之本也!”    意思是...
    近年来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上,尤其是对孝道文化,通过举办孝道知识讲座进行普及,每年都有十几场,还印有教材《色难》。为什么要传播孝道呢?孔子在《孝经》开篇就说“夫孝,德之本也!”
书法与“孝道”的故事

    意思是说,孝,是一个人最根本的道德标准。的确,对于孝道的践行真的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品德的标尺,而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而儒家思想的根本都体现在孝道上。有两个与书法有关的故事,就能说明古人对于孝道的重视程度。

书法与“孝道”的故事
王羲之像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培养了一个在后世与自己齐名的书法家儿子王献之,尽管非常优秀,但相比之下王献之还是稍逊父亲一筹。然而王献之年少轻狂,自认为书法胜过父亲,在当时就有人以不合乎孝道为由指责他。

书法与“孝道”的故事

王羲之书法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有这样一段记述:东晋著名的书法家谢安,素来善于写尺牍,而轻视王献之书法。王献之曾经精心写了一幅字送给谢安,认为对方必会收藏,不料谢安题上评语退了回来,献之对此甚为怨恨。后来二人见面,谢安问王献之:“你觉得你的书法比你父亲如何?”王献之自信地说:“我当然超过我父亲了。”谢安又说:“旁人的评论可不是这样的呀。”王献之说:“普通人哪里懂得!”

书法与“孝道”的故事

谢安书法

    王献之虽然用这话应付了别人关于他与父亲书法的评判,但自称胜过父亲是不是太过分了?况且一个人立身创业,扬名于世,应该让父母同时得到荣誉,才是一种孝道,怎么能言“胜父”呢?

书法与“孝道”的故事
王献之书法

   《孝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孝经》的作者曾参见到一个巷子叫“胜母”,认为不合乎孝道,拒绝进去。大家知道,献之的笔法是继承他父亲的,只是粗略学到一些规则,其实并未把父亲的成就完全学到手,何况假托神仙授书,而不推崇家教,这种思想意识与面墙而观有什么区别呢?

书法与“孝道”的故事

王羲之《兰亭序》

    还有就是关于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命运,李世民得到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后,爱不释手,曾经命太子李治要将《兰亭序》给自己陪葬,可当自己生命垂危时,恐怕自己百年之后太子违命,不肯将这件书法珍品陪葬给他。于是李世民拿出了儒家思想教育的法宝---“孝道”来考验自己的儿子说:“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天哪!皇帝觉得自己的命令可能不管用了,用近乎哀求的口吻对儿子说了这番话,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孝道”的巨大威力上。

    关于孝道的故事还很多很多,我们当今社会似乎不太重视这些了,甚至觉得这些都过时了。但笔者认为孩子的教育如果缺少了这一课,人格总是会有缺陷的,况且也不利于培养一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仁大义、勇于担当的高贵品质。
                                                  编辑:张颖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