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娟,女,汉中南郑人,现居西安。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陕西省百优人才”、三秦优秀文化女性。著有长篇小说《红雪莲》《走向珠穆朗玛》,小说集《有梦相约》,长篇纪实文学《阿里 阿里》《苹果 苹果》等十部作品。曾获第六、七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双年度奖,第五届徐迟报告文学提名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等。有作品被翻译成英文、阿尔巴尼亚文、哈萨克文、藏文等,并多次参加国际书展。
汉中文化网:杜老师,首先祝贺您受家乡汉中市委、市人民政府邀请,回家参加陕西省第三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汉中分论坛暨2018年“丝路源点•天汉英才峰会”,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杜文娟:在温暖的初秋接到温雅的邀请函,感到丹桂更加温馨,云彩更加温情,汉水更加温韵,言语更加温存。我知道近年来国内外经常以丝绸之路的名义举办各种活动,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豪与亲切,因为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与我同饮汉江水,说着同样的乡音汉调,只是我落伍于他两千多年。这次参加“丝路源点•天汉英才峰会”,使我与故乡走得更近,自豪感却顿然消失,因为张骞是千年一杰,我而终其一生,也只是尘埃一粒、一名作者,张骞和丝绸之路这些著名的文化符号印在我的脑海,也距我甚远。
汉中文化网:杜老师,您作为全国知名作家受邀出席峰会和论坛,可以看得出汉中市委、政府对文化工作者的尊重与热望,请您谈谈对“丝路源点•天汉英才峰会”召开的意义与建议。
杜文娟:其实我一点都不知名,只是一位以文安顿内心的人而已。当然能参加这次峰会,是我们杜家的骄傲。堂妹玉芳把会议议程拿给近乎文盲的幺爸,问他认识不认识,幺爸伸出弯曲的右手食指,指着我的名字说,只认识这三个字。话毕,引来一片笑声。这次活动来宾分了几个专题组,我被安排在市发改委这个组,大概因为我有挂职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的经历吧,看似与文化毫无瓜葛。从各位专家的演讲发言中了解到汉中的经济现状和未来走向,还签订了科技、旅游、农产品研发等合作协议。这种论坛说白了就是围绕经济做文章,经济工作是我的盲点,但因为走过国内外一些地方,也采访过多个行业,清楚整个秦巴山地不可能大力发展二产,一产想有质的飞跃难度也大。我认为汉中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有大文章可做,这个产业链如果全部舞动起来,前景是可观的。
汉中文化网:听说杜老师前不久刚刚荣获全国冰心散文奖,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杜文娟:冰心散文奖是国内散文届一个比较高端的奖项,今年6月23日,第八届冰心散文奖在三苏故里眉山市颁奖,有40部散文集、60篇单篇、4部散文理论获奖,其中陕西十位作家获奖,肖云儒、高亚平、李汉荣、张亚宁四人获散文集奖,魏田田、徐桢霞、钟法权、高鸿和我本人获单篇奖,章学锋获散文理论奖。我以为,获奖是一件好事,但并不说明什么。
汉中文化网:杜老师,您是从汉中走出去的全国知名作家,请您谈谈您的主要经历和成就。
杜文娟:我的祖辈和父辈命运多舛,前一阵到云南腾冲国殇墓园还去寻找过我的爷爷杜英春,有一位抗日远征军阵亡中士班长和我爷爷名字相似,兵龄和部队相符,但没有更为详实的资料佐证。父亲曾经戴过22年右派帽子,具体细节不想回顾。一个人的成长一定与环境有关,家庭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我的骨子里流淌着稍微不同于同龄人的血液。
我的经历很简单,学校毕业以后当公务员,离开公务员队伍进了国企,顽固不化想回归自己,便成为现在的我,干着野草般的事儿。我最早写诗,后来写散文,小说,纪实文学,小说和纪实文学都获得过一些奖项。体裁主要根据题材决定,有的适合写小说,有的适合写纪实文学。尽管多种体裁都尝试,依然没有大名堂。有作品被翻译到国外,受邀出访并参加过国际书展和论坛。偶尔会为所从事的职业没有退休之日窃喜,成就算不上。
汉中文化网:任何作家的成长之路都是很不平凡的,我想您也一样。您能谈谈影响您走上文学之路和在文学之路上感触最深的一些事吗?
杜文娟:这个问题我回答过多家媒体,版本相同又不同。一个人成年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和爱好不尽相同,大多会为了生计湮灭天赋,只有衣食无忧者才会把爱好变成职业,我的这个过程有些漫长。家父杜均安擅医通文史,我的奶奶岳丽是一位小脚老太太,在我懂事的时候,就记住了她反复念叨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至今记得梁山伯说祝英台“人家尿尿站着尿,你咋尿尿蹲着尿”。
中学时喜欢上文学,是因为家兄杜文涛是文学青年,吃饭的时候会说《人到中年》和汉江文学讲习所听课的感受,我就记住了。将喜欢变成职业的爆发点不是一个,而有许多,也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比如同学聚会受冷落,比如去世的同事讣告只有三句简介,比如飞翔的小鸟忽然僵死在自己手中,比如陈忠实、叶广芩等文学前辈的真诚鼓励……这些都是我走向文学之路的动力。
汉中文化网:我们了解到您在繁忙的写作之余,还没有放弃读书。能分享一下您阅读的方向和大概的书籍吗?
杜文娟:阅读和写作本身就是相得益彰的事,读书是一个作家的习惯和生活常态。我钟情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最近在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一些作品。
汉中文化网:荣获冰心散文奖是对您散文创作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也是一个新起点。请您谈谈下一步的创作设想。
杜文娟:刚才说过,读书和写作是一个作家的生活方式,如同一日三餐必不可少,吃了上顿自然要考虑下一顿的事。写作是一个蒸馍馍的过程,汽没有圆的时候不能揭锅盖,一揭馍就夹生了,这句话是贾平凹老师告诫我们的。
汉中文化网:汉中市政府提出“三市”建设目标,作为从汉中走出来的全国知名作家,请您谈谈对汉中文化事业发展的建议。
杜文娟:峰会期间,常常看到当地政府的宣传片,“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的广告语无处不在,张骞、蔡伦、诸葛亮轮番登场,或驼铃声声,、或羽扇纶巾、或油菜花海、或云蒸霞蔚绿荫绵延,正是此地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杰地灵之地自然多才俊。我以为,汉中“三市”建设目标既定,文化名市思路看好,接下来就是举各方之力大胆实施了,一个政策出台,一个规划实施,是要有长远性和笃定性,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层、一个行业、一方政府,小到个体人等,制定者和执行者都应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治大国如烹小鲜,而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引领,更是如此。
汉中文化网:感谢杜老师接受《汉中文化网》的访谈,请您谈谈在促进汉中文化事业进程中我们更应该做好什么?
杜文娟:尽管是汉中人,但离开故土已久,诸多事项已不甚理解。但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就是既不厚古薄今,也不妄自尊大,弘扬与发展并举;既要精耕细作,更要放眼世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期望《汉中文化网》能做的更好,成为汉中文化事业发展与推介的重要窗口,祝平台越办越好。再次感谢《汉中文化网》的访谈,感谢家乡父老的关注。
汉中文化网:感谢杜老师接受我们的访谈,也祝您创作愉快!盼望您常回家看看。
杜文娟:嗯,好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