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兴教,望道安,杜曲花光,樊川袖笼,潏水潺潺,终南隐隐。少陵南望,风光无限。
江坡塬畔,悄然隐着一所工坊埙舍。时不时会有埙音传出, 被屋后浑厚的黄土塬埃一遮挡,一部分上了塬,风追塬上的先贤去了;一部分进了村子,悠悠远远,去了樊川。
受此古远沉郁之音吸引,常有高士来访。村人习以为常,遥指原下,民风淳朴,千年未变。
埙舍主人名叫田懿,世辈于此。年逾三十,正是风华。
早几年前打工于临潼某工艺品作坊,学习烧制俑、埙、罐诸如此类物器。后来市场萧条,他回到村里,面对着家徒四壁,一筹莫展。几经徘徊,遂决定试烧工艺埙,销往书院门。
原先做学徒,不甚操心,等要自己全部制作,实非易事。
好在那时候做学徒他也是兢兢业业,学了些功夫的,经过几次试验失败之后,田懿就成功烧制出了产品。
然而工艺埙价格便宜,利润薄,田懿不甘于此,又想尝试做吹奏埙,可真正的吹奏埙不比工艺埙,要做出好埙,实非易事。
田懿的老家处于少陵原畔,优质的天然的经过千万年沉积的黄土是很好的泥胚原料。
拉胚是第一个难关,慢工才能出细活,田懿以往的毛糙心理也经过屡次失败而得到了锻炼。
其次是烧制温度,需要高达600多度,火候掌握不好,要么废品次品,要么直接影响后来质量。
最难的还不是这些,田懿既不懂音律,又没有经验,他就是一个农民娃,学了一点技能,要制作出一种好质量音色淳美的乐器,确实有些难为他,特别是调音。
好在田懿有一位姑父,他是一位埙制作家,名叫王胜祥。王胜祥先生对埙痴迷多年,颇有影响。经过老先生亲临指导,田懿和他的妻子如饥似渴地学习,终于一点点从一个门外汉到逐渐掌握了这项技能。
埙的制作要经过粉碎、过滤、煣和、置放、拉坯,晾晒、打孔、烧制、调音等多道工序,田懿不负众望,终于制作出来了音色浑厚纯净的演奏埙。
埙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埙音属土,能调和诸音,音域宽广而浑厚,古远而沉郁。听着它发出的声音,能钩起历史的千古浮沉,也能鸥鹭忘机。
夕阳晚霞,少陵原上深沉的凝望,终南翠微,伴着村子周边兴教寺、道安寺古刹的钟声,田懿埙舍里时不时传来的埙曲,把樊川道悠久的历史演绎的如泣如诉。
而在少陵埙舍坊间,田懿作胚,妻子调音,父母拉下手,寂静而祥和。
田懿时常喜欢去塬上溜达,站在塬脑,东江坡村就在脚下,他吹上一曲,悠悠扬扬的埙曲,带着他的梦想飘向远方。
他说,他还有更大想法。
一个人心有多高,天就会有多高。
田懿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