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素来擅长新闻纪实摄影,这次之所以到伊春,是向往这里的好山好水。他表示,风景是艺术,也是现实,好山好水会不自觉的吸引摄影人投身其中。作为新闻纪实摄影师,参与此次活动他表示开始反思新闻纪实摄影师在关注社会现实、社会生活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对自然生态变化的关注!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全国公安摄影家协会主席冯凯文10余年来面对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面对生态赤字,进行了19次西藏之旅、3次新疆白湖之行、5次穿越巴丹吉林沙漠、4次登上黄河源头4600 米高山,多次走进墨脱、大兴安岭、内蒙古草原和荒漠。所有这些艰难探索和拍摄,都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疾呼!他希望他本次的展览《穿越原始空间》和2008年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时光涌动:冯凯文风光摄影》,在他本人被震撼的同时,也能用影像向人们输送一种声音——摄影家有更大的责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他还讲述了很多个人穿越无人区的具体经历和感受。
著名摄影家王建军是一位虔诚的大自然影像记录者和传播者,是中国摄协自然生态委员会的委员,也是《国家地理》的签约摄影师,他走遍了中国的西部,近年来更把镜头对准了美国西部,和那里的很多知名拍摄者成为了朋友。研讨会上他以“从在中美西部地区的拍摄谈摄影之于自然生态的保护”为题,介绍了中美摄影家就西部开发话题的讨论和美国国家公园建设百年的情况。他指出,其实对生态环境最大的破坏是贫穷和落后,包括落后的经济和落后的意识;国家公园体系应该是我们共有的体系和理念;作为风光摄影的爱好者,要尊重、敬仰、呵护大自然,切不可沉迷于甜美的糖水片。此外他预告今年10月1日他的中国西部影像将受邀在美国西部地区展出。“作为职业摄影师不仅要用劳动保护我们的大自然,更有责任揭露和阻拦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和破坏行为。”现场他如是说。
著名摄影家于云天呼应冯凯文、王建军等人的发言,围绕“从过往摄影实践谈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感而发。中国摄协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崔茂元则从摄影的角度切入,简述摄影艺术发展史,进而畅谈自然摄影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摄协摄影教育委员会委员苏民安接续王建军的发言,从谈国家森林公园的概念说起,确认美国人认为的“国家属于人民,国家公园是给后代留下的遗产”这种理念和文化意识早我们100年,于我们有借鉴意义。他认为,摄影家个人的力量其实很弱小,但摄影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可以激发人类的良知,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而这种全民保护意识需要我们摄影人去帮助培养和养成。
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专家、生态摄影师、浙江省林业厅保护处调研员俞肖剑是此次研讨会唯一的专门从事环境保护者,他非常感动于摄影人为环境保护做出的贡献,感谢摄影周对此进行专题讨论。他从其所在的浙江省林业厅保护处工作和个人拍摄的环境相关影像谈起,提示注意影像中环境关系的处理,并介绍了浙江省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提示生态环境摄影需要掌握一定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知识,同时注意把握自然和艺术的关系,在两者难取舍的情况下,建议纪实记录为先。
来自南非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库特·马雷结合自己的拍摄,畅聊了“摄影在南非生态保护中的角色”。他指出,生态环境摄影师不仅要带走照片,更要把保护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和观念传播出去。
自然影像文化推广人、自然摄影师、“奇野中国”和“自然影像中国”的创始人谢建国以及来自瑞典的斯塔凡·威斯特兰德、来自美国的杰德·威恩嘉顿都是“奇野中国”项目的摄影师乃至发起人。本业为律师的谢建国多年来受自然生态节目的影响,近年来有感于国内外环境的对比,他认为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由是萌发了开创“奇野中国”“自然影像中国”项目的想法。为此他与“奇境欧洲”的创始人、有着30年专业摄影经验的斯塔凡·威斯特兰德联袂创立了“奇野中国”项目。他表示,项目之所以要吸收国外摄影师参与,一方面是为了借鉴国外经验,另一方面更是要“以自然影像之力树中华生态文化的自信”。
随后,斯塔凡·威斯特兰德和杰德·威恩嘉顿分别从“奇境欧洲”“奇野中国”和个人的从业经历说起,分享了如何使生态环境摄影成为焦点,以及如何获得支持的经验。威斯特兰德表示,“奇野中国”与“奇境欧洲”的初衷是一样的,但会有更多的新奇手法和思考,目的是让所有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问题,进而进行正面的宣传和保护。
最后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部调研员陈瑾及摄影周承办单位之一的全球摄影网总裁刘福生做总结性发言,并反思经济开发对于环境的双刃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