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酷爱艺术的谢英妮,在对绘画艺术的追求中痴情不改,花鸟画拜著名画家刘保申为师,研习山水,不惑之年又上西安美院高研班研读,她广泛吸收多元化的艺术营养,笔墨探索更为广阔,观念更加现代。在创作中,她既注重笔墨与气韵的关系,更注重画面内质的抒情,力求作品内涵丰富,她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物语,用画笔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让一切美好的意象皆入画而来。
作为一个女画家,谢英妮笔下的山水没有剑拔弩张、壁立千仞的霸气,却有着山峦逶迤,烟云薄暮的苍茫壮阔的境界;她的山水,没有逸笔草草,横涂竖抹,一味恣肆的笔墨,却在精勾细皴、层层积染中显出女性画家的温润细密与扎实功力;她的笔下没有名山大川那瑰丽旖旎的风光,而是在那充满野趣的家乡山水中倾注深情。在一幅幅气象万千,幽密深邃的山水作品背后,体现的完全是谢英妮个人的内心感受。她以独具的慧眼把自然山水境象摄入胸中,再把内心意绪注入自然,她的情思随着自然山水的绵亘起伏,由近及远,由质及势地伸展开去,在长天大野,烟锁云断的自然变幻中表现的不仅仅是自然空间,而是她自己的精神空间,显现的是以生生不息的自然造化为依据,力图在宏观上把握造化规律,运用水墨渲染、点线的生动结合,墨色的丰富多变表现主体的虚与实,开与合神韵与灵气。谢英妮笔下的山水是有感而发的,它缘于生命的感悟、笔墨、语境、形式、符号、意义,无一例外地都是对生存现实与物质世界的超越,让观者能感受到作品中水墨写意的氤氲之美,更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山水诗情,仿佛画家在画境中在吟哦,在倾诉、在表达、在浅唱。
作为一个山水画家,自然山水的选择,往往对于一个画家风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谢英妮立足于秦岭山水,那是生养她的三秦大地,大秦岭的自然神韵是魂牵梦绕精神家园,是她生命中挥之不去的情结。在谢英妮眼里,秦岭的景致朴拙、苍浑、清旷、纯厚、静谧,却隐藏着高亢、奋进、奔腾、躁动的潜流,她从儿时就爱山,恋山,后来又醉山、画山,每每当她走进秦岭里写生,一次次打动她的是那群山的绵延,万壑奔涌的气势,是那春来的一抹新绿,夏日一片碧绿的草莽,秋天一片火红的枫叶,冬天一片荒瘦的寒林,还有那流动的烟岚,飘荡的白云,幽居的人家。然而,谢英妮对大自然的写生,并不是对自然轮廓的记忆式抑或回眸式的录影,而是从容的让自己的内心印象抵达山水的灵魂,每幅作品都视作印象的笔记,是音画交响的山水为她徐徐绽开的美学痕迹。她在创作的语言情态上,以细勾、细皴细染、细点为基准,或浓或淡,或燥或润,或错或落、或疏或密、或聚或散,把精微画得坚实,把集密画得空灵,每幅画的元素都是齐备的,有点有面,有皴有擦,有大有小,有虚有实,整体画面密而不塞,繁而不杂,层次有序,直呈大自然本原的世界。在那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之上,所透出的是或以势胜,或以情胜,或以理胜,或以气胜的山水境界,这种心灵于艺术的外化,源于她割舍不去的乡恋,那秦岭密林深处的山石、瀑布、林木、流泉、屋舍、炊烟、鸟雀都催生谢英妮深情而温存的记忆。因之她用精致的艺术,深度的抒情来实现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和诠释,意在昭示自己真情而灵性的艺术主张和美学观念。
谢英妮在绘画艺术的追求上,以山水为主攻,更以花鸟而见长。她的笔下,有孤傲不群的红梅,有国色天香的牡丹,有粉白嫩红的荷花,有引吭高歌的雄鸡,有独立寒秋的仙鹤,有祥瑞萦绕的紫藤,有果实累累的葡萄、、、、、、在她的笔下,色彩赋予了花的娇艳,光线带给了花的情貌,诗意带给花的品质,其清醇质朴的审美,色彩的明丽艳雅、在凝重与鲜活中追求统一。聆听谢英妮笔下的花香鸟语,做一次超然物外的神游,那种舒心的怡然,如饮醉心的香茗,醇香而清透。
简 历
谢英妮,字、蓉,西安市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从刘保申,李玉田教授。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陕西省妇女书画协会副秘书长;
大秦岭书画院副院长;
任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古长安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2009年作品“春暖图”入选“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书画展”并被陕西省政府收藏;
2011年“花开—曲奏阳春”入选“丹青绘世园,翰墨香浐灞”画展,并被世园会展馆永久收藏;
2012年作品“山高水长”获得“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全国邀请大展”中获“银奖”;
2012年作品“红苞逐月开”在韩国庆州展出,并收录于“韩中书画展”一书中;
2013年作品“山里人家”“秋到深处红更多”收录于“中国书画精品集”;
2014年作品“故乡秋韵”“牡丹图”入选首届“文化墨旅”中国名家书画邀请赛作品集,获“二等奖”。
2014年作品“深山论道”在“琦梦硕果迎国庆,炎黄丹青献爱心”公益活动中获“爱心贡献奖”。
2016年作品“大吉图”被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
2016山水作品被陕西省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