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柿村又吹冲锋号 ——军委后勤保障部脱贫攻坚战记

时间:2019-01-07 20:08:04  作者:赵常丽、郝雪、袁若尧  来源:原创  查看:296  评论:0
内容摘要:华山脚下,涧峪河畔。元旦刚过,年味已浓。生活在陕西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柿村的村民,家家户户数着2018年的分红钱眉开眼笑,男女老幼盘算起猪年财运更是喜气洋洋准备年货。走进柿村,一排排现代光伏电板犹如银色的钢琴架在田野演奏,一堆堆红心猕猴桃恰似甜蜜音符堆满农家小院,刚刚跳出水面的莲藕...

    华山脚下,涧峪河畔。元旦刚过,年味已浓。

    生活在陕西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柿村的村民,家家户户数着2018年的分红钱眉开眼笑,男女老幼盘算起猪年财运更是喜气洋洋准备年货。

    走进柿村,一排排现代光伏电板犹如银色的钢琴架在田野演奏,一堆堆红心猕猴桃恰似甜蜜音符堆满农家小院,刚刚跳出水面的莲藕就像福娃到处传递着迎春图。

脱贫攻坚:军人重返根据地

    5年前,柿村是陕西省及全国出名的贫困村,也是华州区58个扶贫重点村之一,群众看病要颠簸沼泽泥路到30多里外。该村12个小组620户共2880人,耕地面积2630亩;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446人,成了党中央、军委及本地各级领导再也放不下的心头大事。

    这里打响过著名中外的渭华起义第一枪。

    1928年春天,西北地区农民率先点燃追求真理的火种规模之大至今照耀着史册,坊间始终流传着鱼水佳话。改革开放后,许多年轻人离开本土谋生,留下老弱病残的亲人,柿村在饱经磨难中沦落为沧桑地。时隔88年,红色土地吹响了军民共建美丽乡村的冲锋号,革命老区谱写新时期军民谋幸福的和谐华章。在党中央领导下,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拉开。2016年建军节当天,受军委指令,驻渭南某部政委高海科带领120名官兵来到柿村。

    渭北高原,沟壑纵横。全面负责落实上级任务的高海科政委至今难忘3年前的情景,他说:“初到柿村不见柿树,高塘也没有养殖,看着一双双衰老而困惑的眼睛,我的心被揪疼了。这里的风土人情与我出生的老家长武非常接近,作为贫困沟壑寒门里走出的农家娃,我知道现在该怎么做就是忠孝两全了.......因为离开故土35年,直到母亲在贫困中倒下病逝,我再也没有见到她最后的期盼……”

    柿村的父老乡亲,无不牵动着军魂乡梦。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在高海科政委的带领下,部队官兵与扶贫点党员、群众当天在渭华起义的烈士纪念碑前宣誓,并立下军令状:军地联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请党放心,我们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掉队。

    田间地头,军旗飘飘;走村入户,军徽闪闪。

    刚刚进村的几天里,村民们有点半信半疑,都认为扶贫是走个形式、挂个牌子,不会干多少实事。为了改变群众的疑惑,高海科俯下身子入乡随俗,从请教老农耕种学问到谈笑风生拉家常,不到一周,村民的顾虑消除了,在不知不觉中与官兵建立了信任的关系。

    扶贫先建党支部,示范引导困难户。

    高海科与村干部开会研讨,首先确定了“军民联动建班子、党员互助结对子、相互学习强素质、脱贫致富摘帽子”的党建引领扶贫思路。他发挥部队党建优势,与3个村党支部携手,并安排1名部队领导干部为村党支部编外书记,蹲点驻村参与扶贫项目的管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信息平台,坚持为党员村干部、贫困群众讲授党课、传送致富信息与惠民政策;邀请镇村党员干部到部队参观基层党建工作;帮助村委设计规划党群会议室,张贴悬挂党旗、党章与誓词;规范村委议事各项制度,严格党内政治组织生活。 

   “群众看到了一支铁打的部队。大到扶贫政策学习引导,小到购买办公用品都有规章制度而且开会研究。许多党员以前根本不愿意讲话,现在大家都争着为脱贫建言献策,并率先示范走村入户结穷亲、交困友,在部队官兵帮助下,我们都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踏实感。”柿村第一书记张亮欣慰地说。

军民齐心:携手迈上致富路

    扶贫班子建好了,大家一起寻找智慧果。

    人民子弟兵就如同播种机,将致富的思想不断向华州与华阴周边泥土渗透植入,他们与贫困户在谈心中寻找脱贫致富的新路子。高海科政委主动与驻地华阴、华州4个贫困村建立帮扶关系,深入甘渠头村、竹峪村、康宁村和柿村考察调研,走访慰问贫困群众,及时将调研结果汇总出来,为上级确立帮扶资金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柿村又吹冲锋号_——军委后勤保障部脱贫攻坚战记

    他组织贫困群众及本地市镇村领导干部,多次赴河南和山西等地参观见学,并将“兰考经验”与“贾家庄模式”整理成文,在帮扶点宣讲辅导20余场,受益群众1500余人。同时,军委后勤保障部投资36万元,柿村有了科技图书馆和农民夜校,建起了现代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打开了农产品网上咨询与销售的全球通道;部队文艺下乡活动进村庄送欢乐,不断丰富提升文化富民的自信心。

   “原来的贫困户不是等就是靠,甚至有的伸手要,许多村民又担心新产业影响了小麦、玉米与花椒等传统作物,有时候派人免费帮他们种上树苗,第二年就被偷偷挖掉扔了。现在有了部队的帮扶,我们村上想把日子都过好的人越来越多了!”柿村党支部书记郭焕民这样说。

    郭铁拴是柿村思想转变最早的村民,也是部队扶贫项目的典型受益者。之前,他利用农闲时带着孩子拼命在外打工挣钱,但日子过得举步维艰。现在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而且家里的三位亲人不再为看病天天犯头疼,儿子也顺利上了高中。

    郭铁栓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还自觉担任了扶贫工作组的义务宣传员。他激动地说:“部队真是咱穷人的大救星!去年,我们家仅光伏发电分红收入就4000元,加上猕猴桃产业,全年收入第一次突破了10万元大关,今年我还等着清水莲项目再分红哩!”

    自从部队来了,群众的思想转变了,农副业产品销路更畅通了。尤其是有农业专家技术指导,村民尝到了赚钱的甜头,一个个都自愿接受扶贫项目管理模式了。这些已是不争的事实。

红色家园:莲池引来聚宝盆

    爬坡过坎,开创新局。

    要真正落实“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愿景,高海科深夜研究十九大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白天他带领官兵帮助村民修理农具,到贫困户家中打扫卫生、整理羊舍、清除弥猴桃园杂草;带群众去部队医院看病;逢年过节挨家挨户走访慰问贫困户,为他们带去物质与精神关爱。

    有塘需种莲,万柿才如意。自从踏进柿村那一天,他总是在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循环产业,解决“柿村没有柿子树,高塘不见清水莲”的现实问题。

    2017年初,扶贫工作组一班人马开始讨论,决定利用区民政局、军委后勤保障部包联的契机,发展柿村的柿子树栽植与清水莲产业。这个话题刚打开,大家的意见就出现分歧,主要是担忧变成形象工程的烂摊子。权衡之后,高海科决定先争取建设绿色环保的光伏发电项目,为养殖种植提供灌溉保障,农作物也不再担心干旱少雨了。

    心想事成,掷地有声。由后保部投资172.5万元、政府扶贫专项资金200万元、贫困户自筹资金100万元的500KW光伏发电站占地18亩,耗时不到半年竣工并入国家电网。2018年4月起,已实现当年100户贫困户连续2次分红,户均收益4000元以上;采用全额上网模式,以年发电量56万度、年收益58.8万元计算,再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可以实现连续25年至30年的稳定收益。

    这一笔收入,从根子上解决了贫困户的空口袋,也让村庄有了持续循环赚钱的金水湾。 

    光伏产业又带动了柿村农业观光红色旅游项目。接着,由政府补助和贴息贷款164万元、由部队援助投资436万元的167亩清水莲菜生态园扶贫工程落地。该项目采取“党支部+贫困户”的模式,吸纳的88户贫困户自愿参加,每户可以分红8千元以上,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如意算盘。

   在地头,抱着莲藕的村民郭更戌高兴地弯起指头给一名小战士在计算:按亩产8000元计算,扣除各种成本4000元,每亩纯收入4000元,园区总收益67万元。同时,在莲菜池套养黄鳝、牛蛙等每亩可增收3000元左右,群众还能根据自身情况发展观光旅游及农家乐项目,每户轻松增收1.5万元左右不成问题。

    眼看清水莲运来了聚宝盆。

柿村又吹冲锋号_——军委后勤保障部脱贫攻坚战记

    137户村民开始主动报名参加了清水莲菜种植合作社,50户参加了蛋鸡养殖、弥猴桃以及红头香椿种植产业……一系列乡村梦浮出水面,贫困村开始换新颜。

    在康宁村,部队与地方投资10万元修路;在竹峪村,军委援建华阴市首家爱心超市营业,该村聚鑫工贸有限公司优化产业升级,以硬化生产路面的方式入股,定期给贫困户分红,解决了两个村庄80余人的稳定就业问题,并且确保进厂打工人均年增加收入1.8万元;在甘渠头村,香椿产业成了真正的香饽饽,独特的红头香椿被评为渭南市知名品牌,远销北京、山东、四川等地。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先后有2名第一书记被提拔;2名村党支部书记被渭南市评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村委书记”;村里涌现出了爱老敬老模范张新民、好媳妇张琳利、好婆婆汪润莲;致富能手刘松、张国强、张长发等一批先进典型人物,成了村民学习的领头雁。

    柿村终于迎来了军民携手新栽植的60亩柿子树林,还有100亩柿子林计划栽植;已经有108 户407名群众走出了贫困线,计划今年底全部脱贫;一望无际的观赏莲成了乡村游的四季风景线。仿佛昨天还挣扎在困境线上的山区,转眼就是黄土地上的小江南。

    华州区委书记霍文军说:“目前,地方政府已经投资了1735万元、军委后勤保障部帮扶也投资了近1000万元。将来,我们还要陆续加大投入,全面打造‘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红色美丽乡村。”

    按照“一年脱贫趟路子,二年致富求发展,三年小康上台阶”的目标,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蓝图,政委高海科表示:我们的路才走了五分之三,关爱亲人、建设家园永远没有休止符。下一步,将持续跟踪产业发展,援助希望工程;发挥农民夜校科教兴农的作用;引导清洁能源转型;带动贫困户不断自力更生、奔向小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喜看文化广场即将投入使用,走进部队援建的柿村与竹峪村卫生室,已让周边8个村近2万群众看病不再东奔西跑,直接解决了300多名贫困户就医难的问题。已经退伍回村的战士赵浩辉说:“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尤其是家门口设立的卫生室功能齐全,真是几代人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我看还是家乡的山清水秀最养人!”像他这样发自内心热爱家乡的群众越来越多了。

柿村又吹冲锋号_——军委后勤保障部脱贫攻坚战记 

    寒冬腊月,年还未到,整个村庄已经包围在喜庆祥和的气氛里。看到新产业带来的新希望与新生活,村民们今个真高兴,春天也被大家早早邀请到田间地头来了。

责任编辑:张颖莉